朋友跟我抱怨说,她家孩子就喜欢看电视,看一个小时屁股都不挪窝,但一看书就唧唧歪歪,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翻不了两页就去玩玩具了。朋友都发愁,看个书都这么费劲,等上了学写作业的时候该怎么办呀?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孩子就喜欢看电视,不愿意看书。比起书本的静态,电视却是丰富多了,动画片那么多,又炫酷又刺激,色彩鲜艳,语言生动,很少有小朋友能抵御电视的诱惑吧。如果让孩子在电视和书本之间选择,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电视。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啥要让孩子在这两个之间做个取舍,比较孩子更喜欢哪一个呢?看电视和看书,也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用对了方法,它们也可以非常和谐的存在,甚至成为默契的搭档,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让电视和书和谐共存,特别是让不爱看书的孩子喜欢上书,前提条件是有一本好书。什么样的书算好书呢?在《当孩子遇见书》里,童书作家中川李枝子认为,好的绘本是要有故事性,贴近孩子生活的,不受年龄限制的,能反复阅读的绘本。名著自然是极好的选择,中国的四大名著里,最适合孩子的就是《西游记》,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我家就有个小《西游记》迷,我五岁半的儿子是孙悟空的超级粉丝,动画版的《西游记》、电影版的《大闹天宫》看了很多遍,为了让他少看电视多读书,我给他买了很多西游记的书,买过炫酷的立体书,买过中国风的绘本,买过拼音版的故事书,孩子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寻找美猴王》,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打开《寻找美猴王》,呈现在你眼前的就像是一个超级地图,颇有点儿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太乙真人的指点江山图。《寻找美猴王》的大地图,长51厘米,宽33厘米,每翻一页,都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场景,里面有西游记经典的故事和人物,不止孩子会沉迷其中,大人也会沉浸在西游记的回忆中不可自拔。
为什么《寻找美猴王》会到孩子的青睐呢?
大篇幅图画,减轻孩子不认字的抗拒感
学龄前的孩子读书,基本上都是大人读孩子听,因为孩子还不认识字。孩子看到书上的文字就会自然想到,我不认识,妈妈给我读。《寻找美猴王》里的文字少的可怜,图画里只有出场人物的名字,浮现在眼前的是大篇幅的图画,孩子因为不认识字而产生的抗拒感就会大大的减弱。
寻宝模式,培养孩子专注力
在大篇幅图画的最外侧,不到一厘米留白的部分,有小部分文字来介绍故事梗概,还有故事情节的典型图标。可以让孩子在大篇幅的图画中寻找小小的图标,书瞬间进入寻宝模式,也呼应了书的名字:寻找。
比如,孙悟空去学菩提祖师那拜师学艺,需要找的小图标就是跪在山门外的孙悟空。让孩子边读,边想故事情节,边寻找宝贝,让孩子带着目的读书,更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随书附赠小册子,方便亲子共读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没有文字,孩子让我给他讲,我该怎么讲呢?别担心,《寻找美猴王》除了大开本的图画书之外,还专门有给家长准备的小册子。像传统的绘本一样,有每一页图画有对应的文字描述,照着念就行了。
图书配套音频,给孩子全方位的陪伴
如果家长没有时间给孩子读,还可以扫扫二维码,在喜马拉雅的平台上有和书本配套的音频,让孩子可以在听音频故事的同时翻看绘本。
孩子自己讲故事,看图说话
文字多的书,很容易让孩子按照书上的文字来听故事。没有那么多文字,孩子就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来给自己讲故事,有点儿像看图写作文,孩子自己编故事,也不用担心编的故事和文字是不是符合。
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说过,对于幼儿来说,能用自己的腿走到的,或是能直接看到、听到、触摸到的范围都相当有限,但心灵却可以伸展到任何地方。只要有想象力,就能在天空翱翔,能潜入大海,能变身为公主或魔法师,甚至变成一头象。
《寻找美猴王》能让孩子在看到熟悉的人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之后,想到他曾经看过的电视画面,想到他曾经听过的西游记的故事,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加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
朋友吐槽的孩子爱看动画片,不喜欢看书,让孩子把注意力从电视转移到书上,并没有那么难。孩子爱看哪种类型的电视剧就给他买同类型的书,先让孩子感兴趣,在读书的过程中跟孩子多一些互动,多一些游戏。
对孩子来说,电视就是一个人坐在那儿,享受视觉盛宴,而读书却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闯迷宫,充分发挥想象力,岂不是更好玩事情。
英国作家萨默赛特·毛姆说:“有读书习惯的人,等于拥有了保护自己的避难所,几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伤害。”
用一本好书,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身。“每一本好书,都是照进孩子心中的一米阳光”,这也正是《寻找美猴王》的策划方“一米阳光”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