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读书无做笔记的习惯,说一本书的好坏全凭读完后能回忆起多少内容,若是内容清晰便是好书,但也断不会生出多阅读几遍的想法。常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自觉一本书能有多少感悟,自文章装订成册,内容便无变化的可能,怎会有读一百遍的想法。
有一次,恰逢阅读《围城》正倾佩钱钟书先生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洞见,文字功底深厚。忽然忆起,钱钟书先生读书有作笔记的习惯,便生出了做读书笔记的念头。因大学时期生活散漫,阅读书目又全凭喜好,许多书目只是简单的浏览了一遍。关于做笔记的方法便只能追溯到中学时期的课堂笔记了。采用做课堂笔记的方法,遇到喜欢的或者重要的句子摘抄下来,连续一个月了,因毫无新意,无法产生乐趣又不见文字功底有何提高便弃之不理了。
这时候的前后,偶然看到了奥野宣之所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到“将读书过程结构化”,划分了五个步骤:一选书,收集想要购买的图书信息,列出清单。二购书,指定购买书目以便避免逛书店手忙脚乱的感觉。三读书,对书本的重点内容画上记号,做好标记。四记录,撰写读书笔记,与书本对话。五活用,反复阅读,依据兴趣、学习、工作需要来决定。其中,记录部分将读书视作为一次对话,开启了我作笔记的新征程。多了主观内容,少了大段摘录。
一次对话,将读者与作者摆在同等位置,同样的对话是具有目的性的。生活中对话的产生大都以分享乐趣为主,与书本对话以分享知识为主。做笔记是读者对作者传递的知识吸收程度的回答,对自己想法的整理。重拾作笔记的习惯,才发觉书读百遍应是读书的正确态度,无关书本内容有无变化,注重的是读者本身心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