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在简书,看了不少人,熟悉的不熟悉的,来来去去,多了去了。
最终发现,会写的人,一开始就会写,越写越好。不会写的,基本还是不会写,尽管报了这个班那个营,读了许许多多书,看了许许多多文章,依旧进步微茫。另有一少部分人,清醒沉静,不经营,不图热闹,慢慢摸对了写作的门径,可以看出明显的进步。
显然,第一种人写作天赋较高。第二种人,天赋很少或一般,重点是还不知道自己哪儿出了问题。第三种人,天赋也是一般,但悟性较高,有分析判断力,知道写作之路该怎么走。
诚实地讲,我自己也没写多好,我也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但我知道很多人写不好的理由。你如果能把那些写不好的理由绕过去,也许进步就来了。毕竟有那么多人醒里梦里说他热爱写作。
写不好,主要是哪些原因呢?个人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 不会看
一看这三个字,有的人笑了,奇怪,怎么说不会看呢,认字都会看啊!
不要笑,不会看的人很多,太多。这一点,在简书上我天天看见。明明有的文章狗屁不通,偏偏有人翘着大拇指点赞,“啊,写得真好!”殊不知,这一下就暴露了自己无知的头脑和粗劣的眼光。更多的人,看不出作者的意图所在,看不出趣味,看不出作者的语言风格,更看不出作者语言背后所指。这样的人,基本不会写,或者说写不好。
反过来,会看的人基本都会写,越会看的人越会写,看的水平几乎可以决定写的水平。不爱写作甘当读者的就另当别论了。
一开始我还怀疑自己的结论,可有一天,我看见作家毕飞宇的话:
“什么叫学习写作?说到底,就是学习阅读。你读明白了,自然就写出来了。阅读的能力越强,写作的能力就越强。所以我说,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
他在《小说课》这本书里反复提到,态度坚定,毫不犹疑。
你不信,凡是在文章后留言能正确指出文章的精彩之处或者败笔的,你去点开他的文章,一定不会差。这点屡试不爽。我看文章,几乎是从评论里找到某个作者的。不会看文章怎么办?我不会开药方,可以给建议。
一,看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广泛看,反复看,看八遍不多。二流以外的东西最好不碰。这一是培养语言的审美,二是养成语言的器局与视野。
这是最笔直的捷径,为自己节省时间。
二,看那些跟自己精神气质对味儿的作家的文章,沉浸于他们的文字之美,精神之渊,争取把一个人的作品看遍,再换另一个。浸淫久了,他们作品的精华自然会融入自己的精神气质,化作自己的东西。从古至今中国作家里我喜欢庄子、白居易、苏东坡、曹雪芹、沈从文、汪曾祺、林语堂、梁实秋、阿来的作品,欣赏莫言、贾平凹、余华这些作家的散文,并不太喜欢他们的小说,所以很多读不下去。我也格外不喜欢刘亮程散文的语言,但欣赏他文字里的诗意与哲思。喜欢外国作家里奥斯丁、拜伦、雨果、屠格涅夫、泰戈尔、马克吐温的作品,不喜欢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小说。所以回头一看,我喜欢那些干净、明亮、自然、简约、优美的语言,那悠远隽永高洁的情怀,那幽默里深藏的智慧,那浓郁的人情味儿,以及无尽的意韵。喜欢与否,实在没必要强迫自己,不喜欢就不读。至于广泛涉猎,那纯碎是完善自己文学方面的知识体系,对写作并无益处。
三,看几本著名作家谈读书和分析作品的书,精看,两三本就够。那些文字精彩纷呈,见解精辟,以一当十,如《文心雕龙》。
四,看书杂一些好,最忌单一。如果喜欢写小说就只看小说,喜欢写散文就只看散文,这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古文、现代文,古今中外都要看,看那些最好的。譬如去山里采菌子,篮子里光是菌子可不好看,要有点鲜绿的青草和泥巴作陪衬。
顺便说一句,我看简书里一些作者很傻,天天看那些十八流以外的文章,像个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在那里经营人脉,天天忙着点赞留言。我告诉你吧,你这样写80年水平都不会进展一点点,唉,愚昧得简直令人发指!
二 不习惯思考
有的人写文章非常肤浅,一眼看到底,缺乏味道,没有深意,享受不到一点智慧的乐趣,不能给人任何启发。
这样的文字不管你文笔多好,表达多流畅,语言多华丽,最终不能入流。
什么原因?
平时没有思考的习惯。看事情只看表面,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只在现象上兜圈子。
思考是文章的灵魂,缺乏独特思考的文章没有灵魂。
小说和戏剧通过人物对话展现思考,散文和诗歌通过叙述展现思考。
思考是没法教的,正如写作没法教一样。不过,它并不神秘,我们从小就会思考,在一个个经历中,一件件小事中,一朵花的绽放,枯萎的老树长出新芽,小孩儿的一句话,蝴蝶的一场梦,一阵雨落在林中……都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只是,我们总认为自己是普通人,常常怀疑自己的思考没有价值。
怎么会没有价值呢?朋友,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独一无二的,“每颗健康、自信、独立的心灵都丝毫不亚于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心灵……每个人在聆听心灵的召唤时,都可以发现世界的真相。”我多么喜欢梭罗的导师爱默生先生的这番话,它常常像一束光照进心灵。
我们真正缺乏的是真诚,面对内心的真诚,当你真诚表达自己的时候,思考就会彰显自己的价值:智慧与哲思联袂而来。
获得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
当一本书跟我们的心灵相契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放下书思考起来,当一本书和我们的思想撞出火花时,我们击节叹赏,激动莫名。当阅读得足够多时,我们会忍不住拿一个作者的思想跟另一个作者的思想比较,当比较出他们的特色或高下时,我们自己的思想就诞生了。
三 盲目报班
其实,我并不反对开写作班的。真正写得好的人,给别人传授一些好的写作体会和经验,自己顺便赚些钱,挺好啊!
我也不反对报班,报班说明你有颗上进心,喜欢写作,又想把它写好。有什么可批评的呢?
但是,盲目报班就是个问题了,也是写不好的根源之一。
写作者为什么会盲目报班?
主要原因是没明白写作是怎么回事,并且有些急功近利,认为写作是很简单的事,可以一蹴而就,就是不明白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因为天赋和勤奋啊!
在这个人人可以写作的时代,多数人被那些“月入过万,三个月签约,半年出书”等浮浪标题蛊惑得神思恍惚,被写作班抛出的光环震得五迷三道,“扑通扑通”跳下水,觉得好事儿指日可待。
大多数人呛了几口水就迫不及待上岸了,喝进嘴里的那几口水,不但没让自己有所长进,还因为看见水里的光怪陆离越发懵懂,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原来心里那点谱,反而在水里被搅乱了。
报了传统文学讲座班的学员还好一些,起码能学到几个招式和文学见识,而自媒体的所谓写做班,几乎是清一色的套路,跟文学丝毫不沾边,让人越学越糊涂,以为那就是文章呢,其实就是瞎编乱造的故事、套路加所谓金句的小杂烩。
当然,自媒体文也不乏好作者,也能展现写作水平的。但初学写作的人就有一点不明白,每个人的写作天分、背景、偏好、知识储存量都是天差地别的,不是别人怎样自己就能怎样。
然而,很多人就犯这样的大毛病,不了解写作本身,更不了解自己。
很认同著名出版人魏童老师那句话:不明白文学创作是高度个人化的表达,因此,要是有人说写诗可以培养,培训之后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那肯定是个骗子。
那么,这有什么办法吗?怎么能了解写作又了解自己呢?
我的建议是各种题材的文章先写上几个月,看自己适合或喜欢某种文体,然后再报针对自己的偏好报习作班,花了钱好好听课,看自己到底卡在哪里,争取茅塞顿开。
有一句话千万别忘了:写作是在沉静中习得,在感情澎湃中抒发的,急功近利、东张西望终将一事无成。
四 不明白从哪里开始写
从哪里开始写呢?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自己也是一点点摸索的,但至今没写多好。
但我能看出许多人的毛病所在。
什么毛病?
还没走稳呢先跑起来!
怎么算走稳呢?
语句流畅,逻辑严谨,生动形象。写小说像小说,写散文像散文,写诗歌像诗歌。走稳了以后,再向着艺术的殿堂奔跑,起码少跌跟头,少走弯路了。就拿散文来说,走稳了以后,可以追求李娟那样的鲜活和蓬勃,刘亮程那样的诗意和哲思了,也就是,去成就自己的风格。当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去仿照他们,而是你一旦走稳了,你就会自信,也不屑于模仿谁了,只会成为你自己。
怎么走稳呢?
不客气地说,去练句子吧。
小孩一句一句地练起。成人上了那么多年学,一段一段地去练吧。
别怕俗,先写自己最熟悉的,写物,从自己家的客厅写起,题目就叫《我家的客厅》。
客厅里有什么?沙发,茶几,电视,书柜,花草。
它们怎么排列的?各据什么位置?
什么时候买的?陪伴你多少年了?喜欢它们吗?
每一个物件发上过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乐趣、忧伤或愤怒?
这些物件还能延伸怎样的联想、思绪甚至哲思?
……
就这样,你一层一层来写,每写好一层改至少三遍,自己凭直觉判断一下,写得明白不明白,好看不好看,有趣不有趣。也可以给亲友看看。明白了,好看了,再力求简洁。文章如衣服,简洁而有格调的,才是美的。
当然,也可以从一个人的外貌写起,写自己最熟悉的人的外貌,譬如自己的母亲,她的身高、肤色、眼睛、脸盘儿、神态、发型、衣服。可以按季节来写。写的过程,也是前面那个步骤,先形似,再神似。
写完了,根据自己读过的经典和直觉来判断,是好还是不好。
在练习的过程中,你很有可能灵感迸发,有一样东西非常想写,或者有个人物冲将过来,语句像泥石流一样应接不暇,那太好了,你就放弃眼前的,立刻写那个激动人心的东西,或者写下几个得意的句子,酝酿成熟了再从容动笔,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性情来。
如果有个强烈的愿望,想写好,那么你吃饭睡觉都会想着它,你会想方设法提高技艺,就算天分不高,写不成永久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可以写得好看,在一般水准之上的。
就这些吧,一点儿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