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开篇,几个特殊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试图控制家明,家明在床上情绪激动的叫:叫我爸妈来,叫我爸妈来!另一个镜头,爸妈在屋外,听着孩子愤怒而无望的叫喊,抹着眼泪。这个镜头一下冲击到我。作为镜头外的旁观者,我能体会父母内心那种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挽回局面,最终无计可施的痛心与无望。仿佛越是努力,情势越严重,而不努力,就是任由情势严重。怎么样,都是一个严重后果。
而作为孩子,在他那愤怒、不羁、反抗、暴躁的背后,那个无助的,渴望被支持,被看到,渴望有人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小孩,在那里挣扎,在那里继续受伤。亲子关系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孩子状态不好,家长就越想控制,越控制,越反抗,越反抗越想控制。三个主诉家庭都陷入到这种僵持、每况愈下的境况中。最终选择到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
观察三个家庭,会发现一些共同点:
一是家庭的失衡
家明、张钊的家庭:父亲的意志太强大,什么都要听他的,受他控制,母亲的功能很弱,存在感低或者依附在父亲的意志之上,成为一体。使得孩子在和父亲的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处于输的那一方,而在和母亲的相处中,又得不到相应的滋养和支持,得不到缓冲。对于男孩子来说,在竞争中战胜父亲是很重要的经验,借此来发展自己的自信和功能感,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对于孩子是多么憋屈的一件事,也许孩子的潜意识想的就是你让我如此不爽,我也要让你如此不爽,在另一个层面击败父亲。
泽明的家庭:失衡在于父母失和,且父母功能都弱。有一个镜头是泽明的寝室里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感悟与表达,想必这是孩子在尝试各种与父母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想到的这样的办法,我把我的想法就明明白白的写出来,贴出来,看你们能不能看到我,给我回应。但是父母还是没有回应。泽明的父母,父亲的形象和其他两位父亲比存在感弱了很多。但有一两个镜头却很“硬”。一次是很确定的说,我不需要改变,他们需要改变,但我不需要改变。再一次是说妈妈需要调整,我不需要,我已经改变很多了,什么大男子主义,我都改了,如果孩子说我那里需要改,没问题。这个父亲他固守自己的正确,僵硬着自己的边界,拒绝妻子和孩子。而母亲,我们也从一些镜头中看到,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疏于对家庭和孩子的照顾。
泽明说: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是一个有使命的人,我要用我的方式唤醒我的父母。泽明已经尽力了,他用自己的冷漠隔离,逃避到电脑里,来让父母感受被冷落和拒绝的滋味,感受他们带给他的感觉。
还有一个描述让人印象深刻:泽明妈妈说,有一次孩子使劲打他,爸爸躺在床上,没有阻止。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的情景。可以想象,那个时刻每个人内心都是绝望的。妈妈的绝望是自己最爱的两个人,一个正在伤害自己,另一个任由这种伤害不作为。孩子的绝望是,这是我最爱的两个人,我正在伤害最爱的人,我内心好痛,我恨我自己,而另一个人,仍然把自己隔离起来。爸爸的绝望是我想要的是正确和秩序,而你们只会制造混乱和错误,那一刻他的功能消失殆尽,既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子,又不能阻止孩子的过激行为。
二是家庭的氛围、环境压抑
不晓得是为了配合整个纪录片的氛围还是实际情况,三个家庭无论从光线,布局,陈设,都显得很压抑,沉闷。家明家光线暗,局促;泽明家光线暗,凌乱,陈旧,不透气;张钊家要好一些,但还是感觉压抑,冷清。家庭氛围缺乏生机的,温暖的,秩序的,温馨的感觉。一个家庭所呈现的外在环境,也是家庭成员内在生活的外显。
三是严格要求的背后,又有没有原则的宠溺
三个家庭一方面对孩子有要求期待,另一方面又有没有原则的宠溺。张钊把女朋友带回家,并把父母赶出家门;伸手就让父亲给1万元零花钱;泽明看电脑的时候,妈妈给他送吃的,说妈妈犯贱;打妈妈。家明叫嚷着让我爸妈来时,也是没把爸妈放在眼里。这些孩子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行为,也非一朝一夕的改变,也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渐渐演变成这样。
四是沟通的无效
情景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被牵连的人,错的是对方,父母觉得自己倾尽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你怎样才是好的,对的,为你好,怕你走弯路,分不清轻重,孩子非但不领情,反而还逆反作对。孩子认为父母从来不信任他自己的能力,什么都要插手干预,没办法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被轻视或无视。每个人都固守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不到对方内心真正的感受和需要。看不见对方,其实沟通就没有真正发生。
这部纪录片,不仅让人看到辍学家庭的痛苦与挣扎,同时也有感动和温暖。
亲子之间彼此深埋的情感,其实仍然在。听到父母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家明流下的眼泪;因为儿子不满意自己写的信,不断积极做着调整的张钊爸爸、上了家长课堂后就积极实践的家明爸爸;孩子们对大人的改变没有那么乐观的预期,但父母们在努力改变着。泽明爸爸把踢破的门换了,夫妻关系也慢慢缓和了。
也感觉到力量和希望
孩子们有多反抗就有多强的生命力,而我们看到父母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原因,他们是可以改变的。而孩子更是可以改变的。
这部纪录片让我感觉到,我们的课堂真的缺一门珍贵的课程:人生之课,教我们如何去面对人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爱,如何去面对困境和挫折,如何经营家庭,如何当好父母,如何创造生活,如何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