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你可以驾驭什么样的生活,你的细节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有一种人叫差不多先生,这是过得很惨的一类人。
我们暂且把差不多先生简称为X先生。
X先生住在大城市的郊区,工作也在郊区,这跟他的性格一致,内心有追求,但不太讲究,差不多就好。
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他并不着急着出门,先用右手摸到放在枕头右边的苹果手机,拿起来,看看今天的新闻或者玩下游戏。起床嘛!不用着急差不多就好。
他的苹果手机,一直都是不是最新那一代,手机嘛!差不多就好。
大概过了20分钟,X先生才慢吞吞地打开卧室的门,手机不离手,摸黑找到卧室的门,一只手拿着手机,另外一只手抓到牙刷,挤出牙膏,对着牙齿慢慢摩擦。刷牙嘛!差不多就好!
牙刷完之后,抽下毛巾随意地擦拭一下脸。这个时候眼睛也完全睁开了,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的头发,随意地用梳子整理了一下头发。形象嘛!差不多就好!
好不容易洗漱完,开始刮胡子,用的是电动的剃须刀,这样更方便,也不用洗。刮胡子的时候半闭着眼睛,也不用对着镜子刮,用手随意摸了下脸看哪里没刮好,也不管是不是完全刮干净!刮胡子嘛!差不多就好!
X先生开始做早餐,一般就是把昨天晚上没吃完的饭煮成稀饭,把剩菜热一下。有时候是煮个面条,扔个鸡蛋下去,捞起来囫囵一通吃完。早餐嘛!差不多就好!
X先生系领带也不太讲究,从来都是太太打好,每次直接套上去,领带嘛!差不多就好!
回到公司,X先生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晚的,上班嘛!差不多就好!
本着这样的态度,X先生每个工作都是,一开始很想做得很好,到中途都变了形,到最后都是马马虎虎,甚至是非常失败!
一辈子得不了太多的提升和突破,浑浑噩噩过一辈子,这跟他的“差不多习惯”有关。
类似X先生的人恐怕不少,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恐怖!危险但不致命,但这恰恰是最致命的,像慢性毒药,到最后几乎都是无可救药了。
如果把“差不多习惯”比喻成一种病,如果要治好的话,大概就像是看病那样去治疗。我们来尝试一下吧。
我们回想一下,去医院的经历。
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生病,身体就好告诉我们自己:身体感觉不舒服,要得治了。但是“差不多习惯”,身体不会提醒,相反这种习惯让人进入他舒适区,一点都感觉不到不自然。
那么看“差不多”这种病,第一步不是去看医生,而是让自己的身体感觉到不舒适。
这个听起来就有点滑稽了,活得好好的,还要让自己不自在?确实,这个想法是有点神经质了。这种不舒适身体感觉不到,但思维可以,那思维怎么从舒适变得不舒适呢?首先,要看清楚自己,就像找一面镜子一样,花时间看看里面那个人,就什么都一清二楚了。
那么思维的镜子又是什么呢?我需要从中看到什么呢?看一个东西,看内心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前面说了,“差不多习惯”让我们内心舒适,那么内心的需要一般是暂时得到满足的。我们思维的镜子的作用就是,放大内心需要和现实得到的差距。
举个例子,如果X先生现在月均的收入8000元,超过了当地的社平工资了,他暂时感觉是可以接受的。思维的镜子就可以帮忙放大他的需要和现实得到之间的差距。
有两个方向的放大。一个是增加目前的需要,镜子里里可以看到,8000块钱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感觉够是因为,有些内心的需要自己没有去促动。X先生每个月月光,家里四口人,每月生活费、供房、保险费、电话费、买书、其他开销等把两夫妻的收入全部消耗殆尽(太太的收入更低)。
实际上,X先生还有很多的未启动需要,他没用过思维的镜子去看。比如,X先生从来没带过一家人出去旅游,他每个月也没寄钱给老家的父母(父母还在工作),他也很少给孩子
买玩具,还有他极少出去应酬,等等。不断地到思维的镜子去看看自己还没有满足的需要,不断地添加不同的内心需要,不断地给自己紧迫感,马上就要,要更好的!
内心需要和实际得到的差距还有一个方向,可以无限拉大,那就是时间。如果收入不能持续增加,那是一个很恐怖的结局!收入不增长就是在减少,现在得到的东西在慢慢地减少。最可怕的是,没有办法阻止这样减少!时光,给自己的不止是紧迫感,更是恐惧!常常到时光的隧道里去看看,思维镜子倒映出来的需要,不满足感扑面而来,就像是真实的那样。谁还能无动于衷?
解决了思维上面的问题,其实大部分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听起来好扯淡,知道问题在哪里,问题就解决了?好吧,还可以有后面的做法。
回到看病的经历吧。X先生体会到自己已经患上了“差不多习惯”这个病,就想着去看医生了。他想知道这个病严不严重?病了多久?生病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怎么把他治好?还有,怎么防止复发?
其实还有个问题要解决,就是该去哪里找医生。身体的问题,可以去医院找医生,这种习惯的问题,去哪里找医生?找精神科医生?估计不行。
不知道哪里听来的一句话,好像是心灵鸡汤之类的,放在这里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医生。“如果你不是个绝对的蠢蛋,又愿意努力,那么,就请你盯着前面那些人的每一个动作,能学多少学多少,然后以他三倍的训练量训练。”你的医生就是你前面的那些人,自己给自己治疗。
如果复发-那是一定的,那就继续治疗。
X先生似乎可以找到改良“差不多习惯”的办法了:看思维的镜子诊断,找医生确诊,学习训练治疗,反复治疗!
X先生,锅里水无论温度有多高,你都会死掉,快跳出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