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到的很多父母都在烦恼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总是不会考虑(顾忌)父母的感受呢?
家长总是觉得自己是在倾其所有的爱着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拼尽全力地为孩子拼搏付出,为什么孩子却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呢?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的回答几乎惊人的相似:因为父母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跟父母无法有效(深入)沟通,作为孩子该有多绝望?
家庭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当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父母往往会直接反驳:你想多了吧,多大点儿事至于吗?
孩子的直观感受就是很绝望,不被理解,还被否定。
真正不被理解的不是家长,是孩子!是家长把可爱的孩子推到了对立面,推到了绝望的深渊里!家长怎么还好意思抱怨孩子总不理解你的良苦用心呢?
当家长不理解孩子,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以后,相互间沟通的桥梁就被你一次又一次生生敲断了。
虽然,孩子身上多多少少有些小毛病,但是,很多时候你的焦虑往往比孩子的问题本身更可怕。
这位妈妈因为辅导作业被孩子气到住院差点心梗,确实用心良苦、令人心疼。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一看呢?孩子因为写作业被妈妈批评了一年,最后妈妈还因为这件事生病住院,孩子的内心该会有多内疚?有多难受?
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就很难看到,孩子也很难受,他也会因为没有被理解而难过。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在对孩子教育上,他倡导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点很值得现在家长的学习。
他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动,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扼杀是不对的。
大人与小孩眼里的世界千差万别,但大人们常常忽略这一点,更有甚者用自己的经验和世界观强加其上,一味否定孩子的判断和真诚表达。比如对水温的敏感度,比如对甜味的喜好;有些可以通过积累常识来避免误解,但是像鱼丸变味这样的事,如果没有一颗信任孩子的心,就容易觉得孩子在淘气或是挑食。
其实,家长理应按照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孩子,给与正当的关注和尊重是和谐沟通的根本。正因为大人的能力强于孩子,孩子是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一方,因此面对孩子要常常换位思考,要多理解孩子。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结果”来衡量好坏,却忘了探寻孩子的初心。看似父母一直付出,孩子总在索取,但事实上,是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得了更多生命的真相,返璞归真。惟愿我们在父母的有效期内,给身边的孩子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等待。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上,越平等家庭越和睦幸福!
--- E N D ---
「 睡中听
让天下没有为学习担忧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