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呐!中国的唐诗璀璨夺目,熟读背诵并能应用于实际获益无穷啊!要说起中国的唐诗浩如烟海,我们打哪儿说起呢?我们就从初唐四杰给您说起——初唐四杰一共是四位: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我们就从骆宾王这个小神童说起。
唐高祖武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唐代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在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出生了。要说起这个骆姓在当地可是名门望族啊!早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老骆家就出过名人,像骆俊、骆彤、骆秀(三名均为音译),一门祖孙三人被史学家所称道。打这儿起,老骆家可以说是代代有才人,但是到骆宾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经开始衰落,可诗书传家的家风始终没有变。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做过官,后来告老还乡,回家养老,可以说是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和周围的邻居关系处理得十分好。骆宾王的父亲叫骆吕原(音译),也是饱学之士,可以说在当地也是颇有声望。如今老骆家有了第三代,第三代的长孙降临人世,那老骆家高兴啊,骆宾王的父亲和骆宾王的爷爷父子两翻阅古籍,翻箱倒柜,给孩子要取个好名,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父子两人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根据周易上的一句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给孩子起名为骆宾王,字观光,希望这孩子长大之后,能够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百姓。
骆宾王长大后十分理解父辈们的用心良苦,一直矢志不渝用自己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力图干一番事业。然而,世事变幻,等待骆宾王的是一串波折和不幸。时而被人诬陷,投入大牢,没过几年又被罢官贬职,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举步维艰。心怀壮志难得施展,最后远走他乡,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奔,客死他乡,甚至于自己的骸骨所葬之处也不为人知啊。
骆宾王出生后没过几年,骆宾王的父亲离家做官,把抚养儿子的责任交给了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为了使期望变成现实,祖父对于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从小家里教育得很严格。到了骆宾王五六岁的时候,就能熟记很多首诗文。在祖父的指点之下,偶尔还能说几句对联,对得还挺工整。
转眼间,到了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单说有一天,祖父的一个朋友远道来访,在酒席宴间,骆宾王的祖父就谈起教育自己的孙子,说自己的小孙子如何如何了不起,如何如何有悟性,能举一反三,尤其在吟诗写对方面超乎常人。说起来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啊。这几个客人一听,微微一笑,捋着胡没吱声,有点不大相信。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吃罢之后,祖父带着这些客人到外面去转一转,领略一下幽静的田园风光。正往前走着,来到村边一片池塘边上,就见这池塘里有一群白鹅在塘中戏水,有的拍打着翅膀互相追逐,有的仰颈高歌,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回头一看,旁边蹲着个小孩,就见这小孩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池塘里的白鹅。大伙儿一看,正是小骆宾王。祖父一见赶紧过来,“宾王啊,你干什么呢?” “哦,爷爷!您看这些白鹅,太好看了。” 骆宾王的爷爷点了点头,他知道骆宾王打小就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联想。比方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提着篮子挖野菜,人家孩子在那儿玩,他一个人在那儿看蜜蜂采蜜。今天也不例外。见骆宾王在那里浮想联翩,周围这些客人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小宾王啊,你能不能以这些白鹅为题,写一首咏鹅诗啊?”骆宾王马上点头同意,就见他往那里一站,脖子一抬,胸膛一挺,微微思考,当即吟出了一首诗,就是那首著名的《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你别看这首诗只有十八个字,但是读起来时至今日,有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让人耳目一新,将这种景色描绘得十分生动。头两句先声夺人,把鹅群那种天真豪迈概括地恰到好处,听者被带到了那个生动的场景之中,有了无穷的遐想;紧接着两句,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描绘了鹅的的可爱,白与绿,红与青,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也给大家描绘了一幅春江水暖鹅先知的美丽场景,可以说这首小诗写得是细节分明,有声有色。尤其还是出自一个七岁孩子之口,更显得难能可贵。这些客人一听连声称好,至此这骆宾王的名声可就传出去了,这首《咏鹅》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