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进家门,你兴奋地叫着“妈妈、妈妈”并将手中的橙子递给我,说“妈妈吃”的时候,我的内心安奈不住一阵感动。——Nyssamama,Nyssa21个月零4天
春节前一个月,因为婆婆要动甲状腺手术,宝宝就被送去了她外婆家。一个月的时间,Nyssa的变化很大,会说好多话,会数数,会跳舞,而她也变得“胆小”。尤其是看到了豆豆。
豆豆是一只4个月大的蓝白高地。因为我和老公都喜欢小动物,而相比较而言对猫的喜爱更甚,于是我就决定在家里养一只猫,也想让宝宝能和小动物有更好的接触,培养她的爱心。
然而豆豆来的第一个晚上,宝宝就怕得不肯吃饭,不停地用手拍着自己的胸脯,说着“怕怕、怕怕、怕怕,不要不要不要”。看着她害怕的样子,我竟有些手足无措。
我开始思考,孩子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变得胆小。
我很快就有了答案。Nyssa在外婆家的时候,我和爸爸带着她去看外婆家养的猫咪,因为那只猫一直处于放养状态,所以一看见我们去就从窝里窜了出来,这只好几年的大老猫把宝宝给吓得不轻。从那以后她变得敏感、胆小,回到奶奶家以后连以前最喜欢的公鸡都会害怕。
再有就是外婆家是居民区,平时接触的人很少,Nyssa去外婆家的一个月天又经常下雨,外婆也没办法带她出门玩耍。孩子就慢慢变得害羞、敏感、胆小。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害羞、敏感而且胆小你会怎么做呢?
01切忌对孩子指责嘲笑
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腼腆害羞、有的暴躁易怒、有的安静斯文。这些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就比方说胆小害羞这件事情。如果因为孩子怕猫,我们不问缘由,就觉得猫有什么好怕的,然后指责孩子,对他们说“你怎么这么胆小,太没用了”,过早地给孩子贴上了性格标签,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害怕的情绪得不到缓解,安全感降低,或许以后真的就会成为一个胆小敏感的人。
02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感到恐惧、害怕的时候,家长更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感到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情绪,爸爸妈妈都能够接受我,都会给我无私的爱与保护。
我在Nyssa每次说“怕怕”的时候教给她一句话“不怕不怕,妈妈在”。这招很管用,在我重复了许多遍后,有一天,Nyssa在渐渐靠近猫咪的过程中突然间又停住了,手拍胸脯,一边后退一边说“不怕不怕,妈妈在”。虽然她还是退缩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她已经学会鼓励自己,给自己壮胆了。
03适当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
之前我也提到了Nyssa在外婆家呆了一个月都没有出门,而她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应该和外界有更多的接触。这更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和自信心的锻炼。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擅长社交的妈妈,如果让我独自一人去公园里,见到一个人打个招呼,我都未必会做得到,会觉得尴尬。但是有了孩子以后,我在公众场合看到那些同样带着孩子的妈妈们就很有一种交流的欲望,这个时候我会派宝宝做先锋,我会说“宝宝,你看那里有个哥哥(姐姐)”这个时候,对方的家长如果是一个较为和善的也愿意与你交流的人,往往让两个孩子先互相打了招呼。
其实家长之间不熟悉的无非也就是问一句“你们家孩子多大了啊”,然后就看着孩子们玩耍,多聊会儿的也会讲到平时育儿的心得,孩子的表现等等。
但往往这个时候,孩子就有了新的小伙伴,虽不一定长久,但对孩子的社交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当然,家里有条件的也可以给孩子报个早教班。有的时候我们也不必把早教机构过分妖魔化,把它单纯看做孩子社交的场所,玩乐的场所,不带太多的功利性,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04给孩子一些适当地刺激
心理学上,这个办法叫“示范脱敏法”,就是一点一点通过习惯去摆脱对某样事物的恐惧。
比如Nyssa怕猫,一开始的表现是这只猫绝不可以和她出现在同一个房间里。如若不然,她一定哭闹着要离开。
每当她害怕的时候我就抱着她,一边跟她说“不怕不怕,妈妈在”一边悄悄靠近猫笼,她会有一个极限,从起初我走了两步她就发现我在靠近猫笼然后拒绝,到后来慢慢地可以离猫笼越来越近。
我和老公还经常逗猫玩,因为她自己害怕,每当Nyssa看见我们在玩的时候她也会很担心,好像怕猫咪会伤害我们。但时间久了她就发现豆豆其实并不会伤人,而且看我们玩得很愉快,她也渐渐壮了胆。
现在,Nyssa可以独自一人走到猫笼旁,忘我的时候甚至会想要去逗猫,但豆豆一旦跳上跳下的时候,她还是会害怕。其实吧,豆豆比她还要害怕呢。
05给孩子讲个故事吧
相较枯燥无味的说教,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异常的时候,不如给他讲个故事吧。也许你会成为一个很会说故事的人。
苏珊佩罗写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就很好地阐述了故事在孩子的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还有到底该怎么讲故事。甚至你可以自己写故事讲给孩子听。这听起来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年幼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想象力,他或许无法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但他有自己的想象王国,你要让他的想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范例来疗愈孩子的一些挑战性行为。比如书中有一个《羚羊、蝴蝶和变色龙》的故事就是为了来疗愈孩子的恐惧。
羚羊特别胆小,有一天它家的某个角落里飞进了一只蝴蝶,因为羚羊的家很大,蝴蝶躲在黑暗的角落,羚羊看不到它,但是羚羊听到家有响动,就特别紧张地问:
“谁在我家里?”
蝴蝶回答
“是能飞高又飞低的我”
这可把羚羊吓得不轻。更奇怪的是后来羚羊找来了大象,又找来了别的许多动物,大家听到答案都很害怕,没有一只动物敢把蝴蝶赶跑。
最后还是变色龙捉住了躲在角落里的蝴蝶,大家看到蝴蝶都不好意思地走了。
这个故事使用了隐喻,把羚羊用来比做胆小的孩子,蝴蝶就是孩子所恐惧的东西。故事设计了一个情节,因为这个恐惧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所以很多动物都感到害怕。最后故事提出了解决方案,请来了变色龙,让大家看到了“恐惧”,才发现其实根本不应该害怕。
这样的故事,有想象力的孩子就会自动联系到自己身上,会明白他所害怕的东西其实根本不可怕。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比说教好多了。
最后,借用《故事知道怎么办》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们必须有勇气准备让他们(孩子)来欣赏这个世界,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按照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参与这个世界——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