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周道通书【6】
【原文】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辩①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辩,彼自能觉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功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②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③气象何等从容!尝见先生与人书④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⑤,师又可恶乎?
[注释]
①朱、陆之辩:朱熹是南宋理学“道问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格物、穷理,通过事物的不断学习,最终穷理尽性;陆九渊是南宋理学“尊德性”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发明本心然后加以扩充的简易功夫。为调和两派学说,朱、陆二人曾展开一场大辩论。之后,朱陆两派门人不断争辩,延续至今。
②介甫:即王安石。
③“为我”三句:意为请替我向介甫先生转达我的全部观点,如果对他没有益处,则一定对我有益。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④与人书:指《答汪石潭内翰书》,见《王阳明全集》卷四。
⑤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语出《荀子·修身篇》:“故非我而学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译文]
来信中说:“朱、陆之辩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我常对朋友说,圣学不明由来已久,姑且不必再枉费心机争辩朱熹、陆九渊谁是谁非了,只依据先生‘立志’两个字来点化人。如果这个人果真能辨别志向,决心要知道圣学之真谛,那么他已经大致上算明白了。即使不去争辩朱、陆二人谁是谁非,他自己也能感觉得到。我也曾经看到朋友中有人一听到别人议论先生就动气。以前朱、陆两位先生之所以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争议,可见二位先生的功夫还有不纯熟的地方,分明有意气用事的毛病。像程颢先生就没有这样的毛病。他同吴涉礼谈论王安石的时候说,请替我向介甫先生转达我的全部观点,如果对他没有益处,则一定对我有益。气度是何等地从容啊!我曾经看到先生给别人的信中也引用了这句话,希望朋友们都能这样,是吗?”
你这段话说得很对。希望你告诉所有志同道合的人,各自反省自己的对错,不要谈论朱、陆二人的是与非。用言语诽谤别人,这种诽谤是肤浅的表现;如果自己不能躬身实践,而只是从耳朵进又马上从嘴巴出,整天喋喋不休,那就是自己在诽谤自己,而且这种诽谤是很厉害的。凡是现在议论我的世人,如果能从中获得益处,那他们就是在跟我切磋磨砺,对我来说这些议论无非是警醒自己、进德修业的助缘而已。荀子说“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老师还有什么可恶的吗?
[解读]
明代儒家学者继宋代的程朱之后,以《大学》、《中庸》为依据,纷纷在“格物、致知”等命题上争论不休。明初是朱学占有统治地位,至王阳明心学问世后,一方面,成为儒学的又一面旗帜,开了一代儒学之新风;另一方面,也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不少学者的异议。对于他人的异议和指责,王阳明倒表现得包容大度,他认为这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现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一节,周道通的话不经意间说到了阳明先生的心坎里,王阳明自然击节赞赏。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克劳塞维茨说过:“批评意见无论多么荒谬,至少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有的攻击真的很好玩,完全匪夷所思,你肯定想不到他会从这个角度来批评,这样就会促使自己发现短板或者忽略的角度,从而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