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到童年与文字结缘的几个画面,仿佛是暖阳下泛着金色光束的风景图:
我坐在家门口的小马扎上,看着一本童书,蝉鸣风清,整个下午过去了……
在邻居家,我翻看着一本本小人书,看得忘了时间,急得母亲挨家寻找……
妈妈带我出门办事,一本《365夜故事》或《365夜儿歌》就会使我安静,念着“门前有个雪娃娃,张着嘴巴不说话……”
回忆中,阅读的体验是如此美好,以至于我在上学之前就毫不费力地认识了三千个常用汉字,自己可以独立读书,在小学的语文学习从未感觉过吃力。
小学时,每周四下午有两节无人看管的阅读课,孩子们不许出教室门、只许读书。很快,老师的偷懒成就了全体孩子的盛宴。我们把自己的小人书早早准备好,中午从家带到学校,互相交换,虽然快下课时候老有憋尿憋得直拍桌子的同学,有人因为不敢离开教室真的尿裤子了,教室里时常弥漫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奇异味道,但那丝毫无损于我们对这两节课的渴盼……那两节课里我看了许多影视剧和名著的简写版小人书比如《血疑》、《聊斋》、《红楼梦》……还有各种杂志比如《故事会》、《少年文艺》……
记得一个男同学总是把故事会里的悬疑案件在下课十分钟将给我们听,我是他最忠实的听众之一,有时候听得入神放学了脚步不自觉地继续跟着他走,不知怎么的就去了他家,到了他家就开始读他家里的书,后来发现原来他讲的故事就在他家的书里啊!他也一定得意于自己的滔滔口才吸引了我这个粉丝,至今还记得,我们放学来到他家院子大门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习惯从栏杆缝隙而不是大门进去,头先进去测量好宽度,身体再钻过去),他伸出右手做出一个绅士般的姿势,嘴里说“请!”,邀请我钻栏杆到他家去读书。
还有一个女同学,爸爸是我们市的作协成员,她家的书到处都是,堆得老高,从床上都快到天花板了,我经常在她家读书,中午放学的短短时间里,我都要去看一会儿,记得从她家借走了一本民间传说故事,还回来的时候书被读得烂烂的,封皮也掉了,她爸爸批评了我,让我十分不好意思。记得在她家我第一次看到了剧本,是琼瑶的小说《烟雨濛濛》改编而成的电影剧本的复印件。我如痴如醉地读到必须该回家的时间,只想着第二天还要继续来她家看。这个精神世界的富二代女生因此成为了我童年最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那个时候,书里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我有点分不清楚,记得读了一本书叫《高玉宝》,嗯,就是那个让周扒皮半夜鸡叫的小朋友。院子里有个小男孩名字叫彭玉宝,我会时常怀疑高玉宝写的就是他,读故事时会把他代入到书里!还记得我很爱读一本叫《扬州民间传说》的书,里面有一个关于名菜松鼠鳜鱼的故事,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最大的愿望就是妈妈给我做松鼠鳜鱼吃,可惜当我提起这道菜的时候我妈脸上露出了完全茫然的神色——我猜是不是我把鳜鱼(gui yu)的发音发成了jue yu!但就算我正确地发出了鳜鱼的读音,我猜她也不可能满足我的愿望,因为我记得在十八岁之前,我所有吃过的鱼只有一个种类——带鱼!
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文体是民间故事、童话和神话传说,《天方夜谭》、《中国神话传说故事》、《普希金童话诗》都是我经常翻看的,哈里发、尧舜禹、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这些陌生而新鲜的词语构建出一个奇幻的世界,虽然我无须亲自踏入那个世界,却又觉得对那个世界无比熟悉!后来知道,按照心理学大师荣格的理论,童话、神话、传说中潜藏着人类丰富的集体潜意识,可能当小孩子的意识世界尚未发展成熟时,阅读它们是最好的理解心灵和探索世界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