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订阅《每天一本小人书》,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
今天是2月24日,我们要讲的小人书故事是《宋灭北汉之战》。
宋太祖平定南唐后,便将兵锋指向盘据在太原的北汉。于开宝九年(976)发兵五路,围攻北汉。正当节节取胜之时,宋太祖猝然驾崩,上下举哀,宋军只得班师。
太祖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太宗。太宗励精图治,欲完成统一大业。每逢罢朝,太宗都亲阅禁军,并命筑讲武台,立五色旗,号令将卒,操练兵马,使宋军千乘万骑,周旋如一,甲兵之盛,当时无比。
此时南方悉平,北方尚有辽(即契丹)、北汉为宋强敌。先是,周世宗、宋太祖曾相继四伐北汉,占领乐平(今山西西阳)要隘,宋军已可直趋太原。太宗精选数百勇士,专练登城杀敌之技,做为攻城先锋。
太宗又命临近北汉的晋、潞、邢、洺、镇、冀等州,预备大量兵器和攻城器械。命江南各州疏浚河道,漕运粮草北上,屯于边镇,以备军需。
北汉主刘继元见宋军日夜操戈备战,十分惧怕,一边增加兵力防守边境,一边让儿子携带重金到辽作为人质,求辽派兵援助。
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宋将大举兴师,遣使指责宋伐汉无名。太宗答复:若辽不出兵干涉,宋辽可和好如故;否则,惟有兵戎相见。辽主见宋坚持出兵,亦作南援之备。
太宗备战妥当后,召枢密使曹彬问道:“周世宗及我太祖,皆亲征太原而未克,是城坚不可摧吗?”曹彬说:“世宗时,史超败于石岭关,人情震恐,故师还。太祖屯兵甘草地中,军人多患腹疾,因是中止,非城垒不可近也!”
太宗又问:“朕今欲举兵,卿以为如何?”曹彬道:“如今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如果出兵北伐,定如摧枯拉朽!”太宗大喜。因虑辽兵到时必援北汉,便定下了围城打援之策。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点军北伐,命潘美为统帅,领大将崔彦、李汉琼、曹翰、刘遇各率其军围攻太原;以大将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阻击增援太原的辽军。
点军毕,太宗又在长春殿为潘美等将帅摆下出征酒,以壮行色。
与此同时,太宗又遣使高丽,通告北伐之事;并命常参官分督各州星夜赶运早已储备的粮秣。
二月,宋太宗亲率大军出汴京,浩浩荡荡向太原推进。
刘继元闻报,急派快使,请辽火速增援。辽主命耶律沙、耶律塔尔和韩侼、穆济等各率士卒,兵分两路赴援北汉。
三月,宋太宗到镇州(今河北正定),即命尹勋率部围攻隆州(今山西祁县东南)。隆州乃军事重镇,北汉早已依险筑城,固守待敌。
宋太宗又命齐廷琛、侯美等分兵攻盂县(今属山西);折御卿等攻岚州(今山西岚县);侯继隆等攻沁州(今山西沁源);王撰攻汾州(今山西汾阳);郭进、田钦祚等分兵进占石岭关、白马岭(太原北),以阻击辽军。
郭进进驻白马岭后,命士卒迅速筑垒布防,以待辽军。一日,忽报辽军至。郭进即令宋军披甲挽弓,听候号令。
辽军耶律沙部赶到白马岭时,见宋军早已隔大涧布阵设防,便勒马涧岸,商议对策。
耶律沙欲待后军来后再战。耶律塔尔和穆济认为立即进攻有利,耶律沙乃令军渡涧进攻宋军。
郭进乘辽军渡涧未过半,即率骑兵奋击。
辽军长途奔袭,本已疲惫不堪,一遭宋军当头猛击,顿时阵势大乱。郭进军左劈右砍,穷追不舍,斩耶律塔尔及其子毕格、耶律沙之子德琳、图敏等于乱军之中,辽军大败。
鏖战正酣,辽军后续大军赶来参战,一时飞矢如蝗。郭进见势,鸣金收兵。耶律沙、穆济方幸免于死。
北路援汉辽军韩侼由大同南下,途中侦知东路耶律沙大败,即勒转马头,撤军回辽。
刘继元久待援军不至,心躁不已,又闻辽军大败于白马岭,更惧。便派使者持蜡丸星夜赴辽,再求援兵。不料,快使出城后被宋军捕获,置于城下示众。城中将士见信使被捉,士气锐减。
刘继元惶惶不可终日,偏又相继传来岚州被破、盂县降宋、隆州失陷的消息,更是如坐针毡。
宋太宗闻各路捷报,大悦,即移驾太原城下,汾水东岸,巡视营垒攻具,慰劳诸将。
劳军毕,宋太宗亲书手诏,对刘继元晓以利害,劝其归降。但诏书传至城下,北汉守将不敢接受。
当天夜里,宋太宗至城西督诸将攻城。天武军校荆嗣率众先登,手起刀落,斩敌数人,自己也被飞矢射穿双脚、击碎二齿,身负重伤。宋太宗赐锦袍银带以奖其勇。
宋太宗目睹战前精练的攻城勇士个个如荆嗣挥刀勇进,置生死于脑后,便道:“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朕岂忍坐观?”亦欲挥戈前进。诸军闻之,争先恐后,皆冒死先登,数十万弓箭手交替猛射城上。
在攻城地道里,宋太宗见李汉琼头中数箭仍奋力死战,便召其至幄殿,视其伤,亲用良药敷之。此情传出,士气又增。
宋军愈战愈勇,汉军则斗志低落。北汉宣徽使范超、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相继出城而降。宋太宗闻报,对城南宋将说:“翌日重午,当食于城中。”又自草诏赐刘继元,命其降。
太原孤城指日可下。宋太宗恐将士入城后,乱杀无辜,便令攻城将士随驾后退少许,以观城中动静。
刘继元阅罢诏书,举棋难定。左仆射致仕马峰带病拜见,流泪陈述兴亡之理,劝主出城迎宋军。
刘继元见外无援兵,内无斗志,感到已无力回天,遂纳马峰之言。夜漏十刻,刘继元遣使出城呈上降表。
宋太宗阅罢降表,不禁大喜,当即命通事舍人薛文宝携带诏书进城抚慰北汉降军。
随后,宋太宗移驾城北,设下城台,摆宴犒劳近臣武、将。但见烛光荧荧,觥筹交错,君臣共庆大胜,尽欢而散。
次日晓,北汉主刘继元率文武百官素服纱帽出北城门,待罪于城台之下。至此,北汉灭,宋为一统,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感谢订阅连载《每天一本小人书》,你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疑问或观点,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共同交流!
【点评】
宋灭北汉之战,是北宋统一战争中付出代价最大的作战。此战前后共四次,前三次皆无功,最后一次在宋太宗赵光义统率下,用时近四个月,方迫降北汉,基本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赵光义攻北汉之所以奏功,除了驰援北汉的辽军在作战指导上失误等客观原因外,考其主观因素,主要有二:
一是宋军战前准备充分、兵力占优势,攻城器械较强。宋次第攻灭南方诸害制据势力后财力、物力、兵力大增、能够充分利用江南、巴蜀的人力、物力,集中全力北征:加之战前又加紧练兵,制造兵器和攻城器具,派大员转运粮草以备作战之需,致其“甲兵之盛、近代无比”,会攻太原时有“控弦之士数十万”,远比北汉的三万兵和辽之援军为多,其攻城器具和组建的能发射炮石的“飞山军”亦较前三次攻北汉时强,这就为顺利地阳击辽军、攻陷太原提供了物质、兵力保。
二是先打辽援、后攻坚城太原的作战方路符合当时客观情势。北汉是宋辽之间的缓冲地带。北汉如存,则辽国控制的细州、云州等要地可保无虞:北汉如亡,则未即可东攻幽州,北指云州,以实现其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既定计划。因此,偏居河东一隅之地,仅有“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兵三万”的北汉,总是厚敛奉事辽国,借辽之力抗米:地厂广兵强的辽国也利用北汉作“桥头堡”、阻止宋军北进。北
宋前三次进攻北汉均因辽军南援而败还。故能否有效地抗阻辽援,实为攻北汉成败的关键所在。北宋第四次攻北汉时,赵光义能够吸取过去的教训,把牵制和阻击辽军增援放在重要位置,部署较强兵力,加之宋将郭进能因敌用兵,成功地运用“半渡击”战法,从而取得了白马岭重创辽东路军,迫使辽北路军不战而撤的胜利,这就陷太原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终灭北汉。《孙子兵法·虚实篇》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赵光义等在此战中因敌运谋,围城阻援,终告大功,这对人们把握“因敌制胜”这一用兵原则无疑是有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