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这本书6月份读了两遍,这几天又整理了一遍读书笔记,算是读了三遍,这样读下来,不仅加深了印象,更主要的是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重新定位自己
读完这本书,首先我们要给自己一个定位:你是要做园丁式父母还是做木匠式父母?
我们都知道,木匠是根据自己的设想或参照设计好的图纸,一步步地完成“手工作品”,最后的成果更多的是木匠说了算。而园丁呢?不仅要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还要浇水、施肥、除草、修剪枝叶,付出一系列艰辛的劳作,这也无法保证所有的植物都能茁壮成长,还常常需要面对——长势正旺的植物慢慢枯萎,或者即使付出再多的辛劳,有些植物也不会如期生长……
我们的孩子正如同各种各样的植物,有的喜阳有的则耐阴,有的需要多浇水有的则需要少量的水,有的花期长有的花期短,有的甚至不会开花却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有的可能生来就是小草……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就是像园丁一样给喜阴的打造阴凉,给喜阳的创造阳光,提供适合它们成长的土壤、环境,让他们自由生长吗?
所以作者说:“爱的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所爱之人,而是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我们塑造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自己塑造自己的命运;爱的意义不是为了给他们铺展道路,而是让他们有勇气,有责任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要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稳定的环境,为他们的旅途提供给养,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得以蓬勃发展。
二、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
孩子学习的方式有: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边练边学。
边看边学:孩子比成人更擅长观察式学习,他们是天生的模仿家,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我们经常说:“身教胜于言传”,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告诉他“按我说的去做”,更有效的方式应该是“按我做的去做”。所以,孩子是我们的影子,如果孩子身上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我们首先要反观的是自己,从自身做起,做好孩子的榜样!
边听边学:父母的语言是孩子重要的资源,幼儿时期孩子掌握的词汇量更多的是通过倾听来获取,丰富孩子词汇量的方式除了正常的和孩子交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给孩子读书!而你对孩子说的话的可信度取决于亲子关系,在亲子教养中,亲子关系永远比教养方式更重要!
边玩边学: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的。玩耍可以使幼儿的大脑更具可塑性,从而帮助他们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做事情。不管是打闹游戏、玩玩具还是假装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童年时期的玩耍游戏与长大后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有很大关系。让儿童尽可能多地玩耍会更有助于他们学习,玩耍本身也是孩子们欢乐的源泉!
边练边学:学龄前的孩子主要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进入学龄期以后,孩子的学习方式渐渐的由“探索式学习”过度到“掌握式学习”,学龄期的孩子还需要将学到知识转化为掌握相关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注意力集中,需要大量的掌握式学习以及大量的刻意练习。从“探究式学习”到“掌握式学习”是一个过程,所以学龄期的孩子需要我们耐心地引导,通过行为训练帮助他们顺利过度到“掌握式学习”。
三、“黄金圈法则”下的育儿
黄金圈法则:
最外层是“是什么”--what,即外在表现。比如知识、技能,考试成绩,拿过什么奖,上了什么大学,乃至将来做什么工作等。这是一个孩子身上最显而易见的东西,也是通常被我们拿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其次,是“怎样的”--how,即特质风格,比如爱心、同情心、创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坚毅、勇气等。这些方面没有外在表现那么的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被看见的。拥有这些品质的孩子,即便外在的表现没有那么成功,我们也会认为他们是优秀的。
最后,核心层是“为什么”--why,即孩子的内在心智模型,这是他们面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搭建的核心模型。比如依恋模型: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又比如自尊:我有价值吗?我值得被爱吗?再比如自主:我有选择地自由吗?我能自主做决定吗?这些核心模型对孩子地影响是深远的。
可是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老师,我们更多的关注点是孩子的外在表现:学习成绩怎么样?言行举止是不是听话?上的大学好不好?工作是不是得体?而内在最重要的核心模型本应最该被重视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甚至忽略。
就像艾莉森·高普尼克说的:“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那就,努力做好“园丁”,经营好我们的“花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