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哈皮波白话试译:
孔子讲:“圣人,我是不能够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就够了。”孔子又讲:“完人,我是不能够见到了,能够见到一个有恒心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很难做到恒心的。”
哈皮波赏析:
世间的人按照儒家的道德评价体系大致可依次分为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无恒者,他们的分布呈现出一种金字塔的由上而下的层次模式。一个人要抵达金字塔顶端需要完成从无恒者到有恒者再到善人再到君子直至圣人的不断进阶,这是一条非常艰难和漫长的上升路程。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几乎没有人能够称为圣人,即使是孔子,也是后人对他的神化。圣人永远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所以连孔子本人也讲“圣人不得而见之矣”。而绝大多数人都停留在无恒者,部分有恒者可以从无恒者脱离而有所成就,再有部分人能够从有恒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完人,再有部分人从完人中升级到君子。
即使是被视为封建道德中最后一位君子的曾国藩也曾在日记里反复责骂自己的恒心缺失,治学处事不能够做到有恒。
为什么做到有恒心那么难呢?只是因为人的意志不够吗,不能够靠意志坚持下去?
恐怕恒心恐怕不止靠意志维持,更重要的是“去伪存真”。孔子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就是指出人不能有恒的主要原因是“伪”,不能做真正的自我。因为我们社会里有太多被整个群体定义为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富有和充实,而基于一种对群体文化的认同,我们同样认为这些也应该是我们要追求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往往会忽视自己是否有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和我们内心真正的追求,在实现群体价值中我们失去个人真正价值的探寻。
为此我们又创造出了了“意志力”的方法论来训诫自己去为完成这些目标而坚持,但最终这种坚持却往往是只靠意志力无法做到有恒的,因为它根本不是符合个人价值的。
要做到有恒,首先要将个人价值从群体价值中区别出来,唯有认识到个人真正价值之后,意志力和坚持都是不再议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