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踏雪寻梅》之后,我说这是一部我想忘记的佳片,但就像《盗梦空间》里所提到的“不要想那只大象“那样,我越想忘记,记得就越是清晰。所以,以某种认输的姿态,我开始了这篇本应不该存在的文章。
最早听到这部电影,是在去年。金马奖八项提名,一个最佳男配角,再加上郭富城沧桑落魄的警察扮相,一部电影,以几乎无懈可击的姿态,在我心中“想看的电影”名单之内尤为抢眼。到了今年的香港金像奖,虽然当时我只曾看了一款预告片,但看到提名的众多电影,我认为,此届香港金像奖应该完全是《踏雪寻梅》的舞台。而从结果来看,13项提名,7尊奖杯,更让我想迫切亲眼完整地看一看这部电影。
但看完的结果是:心里怀着无法诉说的沉郁,想马上摆脱这部电影给我的影响。
和我最早想象的不同,《踏雪寻梅》不是具有艺术色彩的犯罪悬疑片,除了几场追逐戏和警察审讯的戏,它并没有类型片的观感。这部电影更像一种反应现实社会的小众文艺片。通过对一件真实惨案的改编,导演使死去的被害人复活,让没有得到安息的灵魂,在自己安静的镜头下,诉说完了自己的故事。
在大多数情况下,电影是一场梦,即便是噩梦,也会因与现实疏离而让人产生某种乐趣。但《踏寻梅》却不同,他让人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自杀和杀人成了两个主要电影角色的解脱。也许对一些人来说,此片并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但是习惯在这个城市里独来独往的我,对于电影里无时无刻弥漫着的孤独感并不陌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者,所有人都在似乎还有希望的世界里努力生存。漂亮的衣服,时尚的发型,流行的电视剧,让人着迷的偶像,爱情,友情,亲情......当这一切“催眠”着自己的种种概念在残酷的现实当中失去意义的时候,也许,选择死亡是对自己的另一种尊重。电影中,“王佳梅们”在现实社会中的那种尴尬状态可以说会时常见到。悦己,成为了大多数人被现实社会折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技能。这部电影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内容有多现实,可怕的是导演镜头里的那种冷静与绝望难以区分的视角呈现。它好似告诉我们,真相便是如此,抹除掉自己所创造的精神麻醉剂,我们便是这么不堪。
也许了解到现实的黑暗面,才能够明白光明的价值。在导演原本的剧本创作中,郭富城扮演的臧警官并不存在。没有臧警官,整部电影的基调是彻底的黑暗绝望,有了他,则从这个人物身上间接表达了创作者对事件的一种关怀态度。这种关怀,不单单指对事件的调查和呈现,关键的是对臧警官的塑造让我们在现实社会当中找到了一个较为温情的出路。可以说,臧警官在电影中也是以某种失败者的身份呈现,但对于角色的定位来看,他却是一位成功者。他虽然身在底层,工作不顺,自己不修边幅,与妻子离婚,与女儿相处时间较少,但他能以自己较为偏执的视角,在远离人情的同时去亲近身边的人。成为一个富豪还是一个底层的警察,相信对臧警官这种本性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电影中,王佳梅远离故乡和关心自己的父亲,在香港底层挣扎,物质和精神世界都匮乏,在援交生活中最终被“城市病”摧毁;丁子聪则让自己在城市之中放逐,在孤独和性压抑中对理想感情的坚持近乎于偏执,杀人和碎尸反而成了他对王佳梅的承诺和尊重。像臧警官那样怀着“出世”之心去更好地“入世”,这或许便是身处困局中的“王佳梅”和“丁子聪”们需要找到的一条出路。遗憾的是,他们二人,只做到了“离开”。
最后,写这这篇文字,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在生活中,亲朋好友,在人生的某个艰难不适的阶段,已经不只一个向我透露过轻生的念头,除了倾听,自己其实什么都帮不了。生活可能不顺,人生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在自我关怀和相互关怀中去发现越来越多的美好。毕竟,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人知道的还是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