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季的《硅谷来信》开始,一直是吴军老师的小粉丝。可能是年岁阅历,加上独特的文人情怀,在得到的众多老师中,每次听到吴军老师的文字,总觉得特别亲切但又不乏睿智与锋芒。
第二季《谷歌方法论》较第一季相比,内容聚焦了许多,简单来说是关于如何在智能时代生存的思维方式。周末重读了第二季开头的几篇文章,联系到目前自己的工作状态,颇有共鸣,整理内容与思考如下。
1.工作瓶颈?时代实在变化太快
最近几年,在工作中明显觉得整个商业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以我自己所在的媒体广告行业为例,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但从PC到手机端举起,从微博大火到微信称霸,从长视频节目到短视频变天,速度却越来越快。
期间经常跟同事谐谑,现在做媒体策划,真是十八般武艺要样样俱全。不仅要懂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热点营销,一个都不能少。每天都奔波于学习新的东西,吸收新的东西。但问真正学习到什么,策略能力提升了多少,却似乎没有特别令人满意的答案。
由此想到吴军老师专栏中提到的,人与计算机思维的差别。人是小数思维,倾向于从1,2,3开始处理事情,而计算机一开始就是为大数运算而设计的。甚至于在1946年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时,每秒可以运算5000次,当时科学家让它计算长程火炮炮弹的轨迹,炮弹还没落地,结果就完成了。在场的蒙巴顿元帅看的目瞪口呆,说真快啊,简直是电的脑。电脑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当下社会,由于计算机普及应用带来的事物负责程度提升,不仅体现在计算机行业中,也体现在其他方方面面。社会上千千万的程序员在跨过基础技术管卡后,如果带领团队做出更大的成就上,需要更高级的计算机思维。而其他行业,可能也是如此。
譬如,自从有了数字媒体投放,对于投放前规划,投放中监测,投放后分析的需求,已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但从个人处理数据信息的效率来看,还仅仅只是线性的增长而已。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力都扑进去做基础数据的分析工作,但更加上层的基于数据得出的策略部分,却无法精进。
2.人与人思维的差别 = 公司与公司的差别
“从小数量级总结出来的方法无法应用到更高量级的问题致上”。对于这个观点,近期有一些切身之痛。
案例一:帮客户规划基于地域定向的精准投放。期间需要用到腾讯地图一个匹配地址与经纬度信息的功能操作。常规做法是进入腾讯地图界面输入地址,点击查询,然后把经纬度信息复制黏贴出来。
但那次投放活动涉及到200个市场,如果仅用人力做这个事情,估计1-2天时间都要铺上去。最后我找了个跟腾讯地图API对接的程序,作了批量处理,节省了不少时间。
但再看这个事件,如果对于数据库没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可能也不会想到这样的解决方案。
案例二:日常的很多媒体预算规划的工作很多都是基于excel进行数据的处理。有一个客户的预算计划表,大原则是要基于市场的人口数,和媒体成本,媒体效果进行划分。其中市场人口数和媒体成本基本是定量,但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客户给到的简报需求,大的人口市场,又要媒体效果好,但又没有预算,要人工调整数据。
在这个案例中,从数理的角度来看,其实操作是有困难的。一开始没有理清楚数理的关系,便导致后续excel中的调整变得十分随意,效率自然也不高。
在这两个案例中,都印证了基于简单事件的思维方式,是没有办法应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上的。一个人能不能掌握当下时代的新知识,掌握新的思维方法,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效率。
而人是公司的组成部分,公司的管理者和大部分员工的思维方式,也会造成公司与公司能力的不同。
3.思维模式决定成败
“今天,不论是IT企业,非IT企业,对大小不敏感,对变化不敏感,最后导致商业失败的例子非常多。”
看与时俱进对于公司成败的影响,在媒体行业尤为明显。数据与信息近10年来的爆炸性增长,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能力。当年门户时代,网站用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管理,但后来也管不动了。满屏的分类信息一来不友好,二来手机普及后的小屏幕也承载不了那么多信息。
后来,有媒体看到了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个性化推荐的能力。从给你“多而全”到给你“可能适合的”,终于像今日头条这样的智能推荐媒体异军突起。
所以,生活在当下时代的每个公司,都无法忽略计算机技术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烙印。能不能用计算机思维去应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会成为关键。
之于现当下的越来越复杂的媒体行业,也在考虑如果利用技术的力量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希望近期能有具体的突破。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