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过得太high。短暂的“me me me”关注需求的满足,虽然只有不到24小时,依然觉得那是嘚瑟而美好的。美好得已经不记得,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那些琐碎、重复、与冗长;美好的也有点无法recall那些好奇心和上进心带来的研究动力。
索性早点下班结束效率低的一天,结伴与同事一起去餐车买煎饼果子,一起坐在奶茶店里吃。本来不想拍照的,然而场景太熟悉还是忍不住拍了两张。就有一种以前中学放学,和g蜜一起去买路边摊,青春期一起聊梦想、聊人生、一起想象自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的错觉。
Identity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可能少年的时候,我们更多接受的是标准化教育,当我们定义自己,我们非常努力希望把自己shape成社会标榜的“优秀的人”。我们没有想太多,我们觉得只要努力,付出,就好。再大一点,我们由于努力得到了一些机会,也由于运气提升到了一些平台。我们开始有更多的自主权,我们有更多的自由的时间、空间、和精力,我们可以开始选择,到底哪方面的自己,才是自己更想培养的?培养哪方面是能让我们最增大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哪方面又是能让我们的家人、朋友、社会更能增加对我们的认同感的?当然,很多人会说,自我认同感才是最重要的。然而随着我们变老,我越来越发现,那些曾经最潇洒的,从年少就重视自我认同感的人,慢慢也无法避开社会认同感的标准,开始改变。
这种改变让你觉得是哀伤的,因为你也许曾经羡慕他们的潇洒,崇拜他们的情操,在你年少时形成的自我意识就不可避免的沾染世俗之风的时候,他们却依然可以看清自己的内心。你曾经以为,当你奋斗到一个平台,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精力,你就可以效仿他们去探索真正的自己,而当这个时刻还没有来临之时,他们已经变了。在你就要ready的时候,楷模不见了。你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identity。是否你曾经奋斗多年而得来不易的别人羡慕的一些标签,花更多的时间在以前你没来得及探索的自己的其他方面,还是继续努力在事业的路上,一路向北,离开有“梦”的季节。
文末想分享这几页今晚读的书,书中提到了endowment effect,是很难跨越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实和自我identity的新旧选择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