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述问题:不评价,对事不对人;提示信息,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给予正面指引。
2.留出给孩子的专门时间:跟孩子建立健康连接,着重高质量的陪伴,不评价。这一点在孩子10岁之前都要坚持,10到20分钟都可以,轻松的氛围,紧密的互动。
3.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合作一定是建立在孩子的需求上;陪伴孩子就是一种观察,发现孩子的需求,再针对性的处理。例如,孩子总是一生气就摔东西,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几方面:1)可能是语言发展不好;2)可能是学家里大人的行为;3)可能是大脑前额叶还没发展成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再比如,孩子写作业慢,可能有技能的原因,也可能是习惯的问题--专注力不够;这时候需要家长表达我们对孩子的信任,然后培养他们的技能。
孩子还会有成功与挑战的需求:比如5岁孩子说害怕,因为房间里有怪兽。这时候不要骂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否定孩子的感受,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象力在发展,会以为自己看到怪兽是正常的。我们需要接纳孩子恐惧的感受,并且引导孩子克服恐惧。还有的孩子怕洗头,这也很正常,因为洗头的时候孩子看不到自己,觉得很不适应会害怕。这时家长千万不能逼孩子,强按着头来洗,这样孩子以后会越发害怕洗头。可以给孩子一面镜子,让他看到怎么一点点洗的,另他觉得安心;或者每次洗头只打湿一部分头发(孩子还小,皮脂腺分泌不旺盛,隔几天不洗没关系),逐步推进。
孩子还有成长发展的需求:这个一方面指的是专注力。有的时候孩子在很专注的做一件事,我们叫他都听不见,这是因为孩子天生就有专注力,无需另外培养;我们要做的只是需要保护好这种专注力,当孩子正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打扰,等到他做完事情的空档,再叫他做别的事。另一个例子是害羞:2岁的孩子,见到陌生人会躲起来。有些家长会认为是孩子内向,或者是不懂礼貌,会批评孩子。其实这是孩子高级情感发展的表现。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种感觉叫害羞,代表他又长大了一点。
4. 简单表达我们的需求:面对孩子,要少讲道理,而是多用简单的语言直接表达我们的要求;因为孩子负责语言逻辑的左脑还没发育好,他们更多的使用右脑,如果长篇大论的跟他们讲道理,他们就会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想要孩子收拾玩具,可以用“玩具”这样简单的字眼来提醒孩子;如果到了需要刷牙的时间,可以说“刷牙”提醒孩子。或者可以使用一些跟孩子约定的暗号来提醒孩子。简单干脆,指向明确,不需要喋喋不休的说些为什么要做这些的大道理;因为人类有镜像神经元,人的情绪是会互相影响的,一旦妈妈开始喋喋不休就代表情绪不好,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间接的为一场亲子冲突埋下了导火线。
5.说出我们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亲子冲突的原因可能是身为家长的我们的情绪爆发造成的;孩子很敏感,会感知我们的情绪并受到影响。所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自身的平静很重要。
情绪有一个小秘密:当我们能够觉察到情绪并接纳的时候,情绪会慢慢消失。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直接说出这种原生情绪,而不是用发脾气或其它方式试图掩盖这种情绪。比如,孩子不肯睡的时候,不需要大发雷霆的吼“还不睡?明天上学起不来,怎么办?”,可以换成表达我们的担心“你现在还不睡,我真的很担心你明天起不来”--哪怕是发脾气,也尽量用“我希望……”、“我感觉……”的句式,不要说“你怎么……”变成对孩子的指责。这样,我们可以直面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也可以知道我们情绪背后真正的原因。
我们还可以在每次情绪爆发后,分析造成这种情绪的根源。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会来自内心隐藏的原生家庭的压力,在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
另外一个调节情绪的方式就是通过运动转化心境。通过运动能够让心情保持在比较愉悦的状态,负面情绪自然就少了。对孩子来说,要充分发挥玩伴的作用;如果是独生子女,就可以充分发挥爸爸的作用,让爸爸充当孩子的玩伴,让孩子在玩耍中释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