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东.F38 / 图:尹潮东.F41
首先,上靓照。大家可以自行忽略左边那个帅哥,右边那个资深帅哥更帅哦。大哥的笑容还是一向那么温暖,让我愿意更亲近他。其实大哥已经连轴转很多天了,还生着病。但在这笑容里,根本看不出一丝疲态,一分病容。
这位有着温暖笑容的大哥就是尹光镕老师。大哥用一天的时间传授了《Q型驱动领导力》,收获很多。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车日路模型。简单来说,“日”是想要实现的目标,“路”是从现在走向目标的过程,而“车”就是自己。一辆车要能跑得快,跑得远,必须不断升级。道理我都懂,可咋还是过不好人生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遇见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在今天迎刃而解。在冥冥之中,遇到了光镕大哥,不早也不晚。
课程准时开始了。你知道的,一般是老师先做自我介绍。这都是套路,对吗?可是,这个“套路”却让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直到课程最后,我一下子明白了,这就是大哥一直反复强调的“信任”。大哥的自我介绍,让我对他产生了发自内心的信任感!现在我就来复盘一下所学到的,也许你也会发现这其中的奥秘。
最开始,大哥让我们每个人写下未来3~6个月里,工作中最重要的两个项目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项目。并没做过多的解释,写下来就行了。接着从满意度 vs. 敬业度开始讲起,通过敬业度调查数据的解读,引出高绩效和低绩效的差异和原因。有一个数据蛮值得玩味的:高达87%的人,目标不清晰或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的。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绩效高低的鸿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真的不简单。
通常的想法总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总会习惯性地从现状出发寻找一条通往目标的“捷径”。但看似最短的直线上,却布满了大大小小障碍。这些障碍会大大延缓我们到达目标的速度,甚至足以让我们迷失方向。如何做呢?那就必须要从平面的思维转换成立体思维。不纠结在同一个层次上,从更高的视野去看待问题。这样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能量,使问题更容易地得到解决。有哪些层次?基本都在下面这张图里展示出来了(本文的图片皆由双证班学员,F41期的尹潮东制作,欢迎勾搭)。
从最底层的环境开始,每向上一层,就是在跟自己进行更深入一层的对话。每深入一层,就能更深入地进入到内心世界,更可能连接到潜意识。驱动力,也由外部的慢慢转变成内部的。而内部的驱动力才会是最持久的。更持久的驱动力加上更高瞻的视野,也就可以为成功做好了准备。这时,就会发现大哥在介绍时,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结构,反过来从愿景开始。把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链接到一起,并且传递给对方。这当然也是最有力量的方式。我也恍然大悟,为何我会由衷而生一种对大哥的信任感。
这个模型不仅仅可以用在对自己,也可以用在1对1沟通,对团队,对项目,甚至可以用在对世界的沟通。在与别人的沟通中,需要深度的聆听。一般来说,聆听可以分为:下载式聆听、选择式聆听、专注式聆听、深度式聆听。只有达到深度式聆听才能不带任何评判。通过提问,并且是开放式问题,从故事的表层一步一步深挖到真正内核。问题要简短,简短的问题会更有力量。同时要保持好奇心,对人感兴趣。真诚的,不带评判的提问才能给建立信任,才恩那个让对方打开心扉,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里要避免提质疑性的“为什么”,尽管这个看上去也是开放式的问题。同在感非常重要,跟着对方情绪的同时,对对方的情绪给予反馈。比如,你的音调有变化,那代表着什么?像这样的问题,能让对方感知到你在真正地关注着他。
一般来说,提问是从现状开始的。接着询问理想的状况是什么,这也就是想要达成的成果。这里可能需要反复确认“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避免使用否定句式,同时应看向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要求别人做到什么。比如,“我要老板不发火”就不是一个好的成果表述,换成“我可以做什么”会更好。如此这番,就可以找到挑战在哪里。这些挑战基本就是困在当下的浅层原因。因为这时能想到的行动可能已经尝试过了,但是却遇到的前面提到的挑战。那该怎么办呢?
需要引导到愿景层级才能寻找到更多地力量。这个过程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问题。逐步引导成为清晰的画面。有场景,有时间,有感触,甚至可以有对话等等。确实清晰的画面,会越有力量。愿景清晰的同时,也会更能反思这件事或项目对自己的重要性在哪里。也许这时会发现可能这个项目不是那么重要的,这时就得回到前面,去思考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如果愿景清晰,并且确认是对自己重要的,那么就可能明晰“使命”和“价值观”。这些都明确后,行动就能自然被引发出来。这时对于要实现的成果也会更清晰,这样的成果也能够与愿景相关联。评价成果目标,最常用的还是SMART原则,才能做到自己可控。
从底层的现状,到高层的愿景,再回到底层的成果,这是不是像爬山一样?通过努力爬到更高,积蓄能量,上到愿景这个顶点后,再下山冲向成果目标,会事半功倍。
最终要落实到最近7天要做什么,第一步要做什么。保证能够行动起来,同时避免挫败感。再次进行探索还有哪些更好的点子、方法,怎么去做,哪些会产生最多的、最好的、最理想的成果。这样就形成了:“模型”-->“流程”-->“系统”再回到模型的循环。可以不断精进。
为什么这个模型会如此有效?因为链接起来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根据三脑理论,人类在1亿年前就有了“本能脑”(也称为爬行脑),关注于安全,遇到压力或危险的反应是:打、逃、僵。在约5000万年前,情绪脑出现了,把所有当当作现在,太不愿意改变。约200~250万年前,视觉脑(大脑新皮层)出现了,这里会产生很多创意、创新,画面感很强,能掌控未来,但却经常处于被关闭状态。相反,情绪脑和本能脑通常都处于打开状态。当遇到负面情绪时,容易掉进“打、逃、僵”。所以,我们更需要正向的能量和情绪,或者有意控制负面情绪,避免进入“打、逃、僵”的困局。同时,我们会更希望常常打开视觉脑,但是打开视觉脑是需要条件的:1. 轻松、放松的环境下;2. 积极、正向的环境下;3. 在信任的基础上。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有机会打开视觉脑。而Q型驱动的模型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营造这些条件。
在最后,每个人都用这个模型,准备了“自我介绍”。从愿景开始,自上而下地介绍身份、价值观、能力和行动等。将自己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间建立链接。这样的方式,是首先打开自己、开放自己的方式。从内部开启一扇门,为自己也为对方开启了更多可能性。也产生了天然的信任感。
这么棒的方法必须还得多实践,才能有更深的体会。我要重新思考什么事或项目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通过这个方法来清晰愿景,并一直细化到行动计划。同时,也要传播给身边重要的人,与大家一起提升,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