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它取法于天地、日月、山水、草木及鸟兽虫鱼,生动而直观地反映了自然美,每个字都是一幅精美的图像,每个字背后都有古人造字的美丽传说。
儿童时期的记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越低龄化的儿童,对形象的依赖性越强。孩子学习汉字时如能引入甲骨文的“形”,不仅能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提高汉字识记的准确性,而且能让孩子对汉字的源流变化有更多的了解,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汉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状分析
01
汉字的学习包括字形、字音和字义,孩子要准确掌握每个汉字的形音义是很困难的。孩子写汉字,常常写错或写不出,或者多写一笔或少写一笔。进入三四年级,识字量增大后,同音字、形近字、近义字不易区别,会出现大量错别字。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孩子学习汉字不易记准字音,如分不清声母h/f、鼻边音、平翘舌音以及前后鼻音,甚至学得越多就错得越多。因此,孩子对汉字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产生恐惧感,也影响了阅读和写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打牢。
其实,这都是因为孩子不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不了解文字所承载的汉民族文化内涵造成的。他们只把汉字的笔画、部首当作无生命的符号记忆,对汉字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
解决办法
02
1
学好基础字,强调形音义
孩子低年级学习的基础字大部分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它们都像图画,如“山”“从”。在造字之初,这些字就是代表实物的,这些字表示的意义直接通过文字就能解读出来。有些汉字的字形虽然已有变化,但存在的部分还是可以利用图画的方式记忆。只要孩子能把字与自然之中、生活之中的事物对应起来,自然能牢固掌握字形字义。
如:“木”,甲骨文像上有枝干、下有根系的一棵树。造字本义:名词,扎根于土地的树。“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意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意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鱼”和“画”:魚,甲骨文,有鱼头、鱼身和鱼尾。画,甲骨文(聿,手执毛笔)(分界符号),表示执笔绘图,显示地界。这样看图识记鱼和画,一定能区别开来。
基础字的准确记忆也能帮助孩子记忆字音。“令”读ling是后鼻音,与之相关的字大多也读后鼻音,如“玲、领”;“今”读jin是前鼻音,与之相关的字大多也读前鼻音,如“琴、吟”。也有个别字的读音不同的情况,如“邻”读lin,与“令”的读音ling不同,单独记忆即可。“板”,利用形声字的原则,孩子会很快记住字义与木头有关,音大致读an。准确记忆这样的基础字,以后再由此增加部首变成另外的字,孩子也不会把字音读错。
2
研究部首,归纳记忆
孩子默写出现的错误,常常是部首的错误。部首是由基础字演变而来的,虽有的部首已与原字在书写上有变化,但所传达的字义并没有变。只要孩子有了利用部首来识记汉字的习惯思维,能进行知识之间的迁移,一定能记牢汉字。
常见的部首有:氵部(水部的字与水有关)、艹部(草部的字主要是关于草本植物的)、木部(木部的字都与木有关)、竹部(竹部的字主要是竹器名)、纟部(绞丝旁的字一般都与丝线有关)、禾部(禾的古文字像禾穗下垂形,禾部主要是表示农作物的词)、酉部(酉部字主要是关于酒的)。
以下是相对陌生的部首:
耒lei部,金文象犁形,本义为木犁。从耒的字多与农具或农业生产有关。如:耕、耙、耘。
弓部、矢部、戈部、矛部这四个部的字一般都与兵器有关。弓,甲骨文像一个弯拱上绷着的丝弦,上端有挂钩。矢,甲金文像一只有尖利锋头、有平衡的旋尾的箭。戈,甲骨文(弋,干)(又,用手抓握),表示手握弋柄。矛,金文像头带尖锋的长柄武器;柄上有扣环,利于手握。如:引,本义是拉弓。张,驰,本义是弓弦的紧张和松弛,故从弓。弯,表示弯弓。弹,本义是发射弹丸。戚,本义是大斧。矜,本义是矛柄。矢(shi)甲骨文像矢箭形,上箭头,下箭尾。以“矢”作部件的字大都与箭有关。如疾,表疾病,由“矢”的飞快又引申出快速义。短,箭杆一般长三尺,古人以“矢”为标准比较长短。
刀部、斤部这两部的字多是动词,表示刀斧(斤)的动作。刀,甲骨文像有锋刃的长柄工具或兵器。斤,甲骨文像曲柄顶端带有尖锐刀锋的金属工具。刀部有切、刻、剖、剥等。形容词“利”字从刀,因其本义为锐利。“刀”作形符在中间可变写成“丶丿 ”,如辨,用刀(丶丿 )剖开则可辨清其质地。
斤部有斫、断、析等字,这些字的本义都与斧有关。如:斧,斤形父声。所,放工具(斤)的处所(门户)。新,以斧(斤)砍树,古薪字。一说“亲”是丛生树木。由刚砍开的树木口子引申出新旧之新。
衣部和示部的字:衣,甲骨文(入)(像有两袖、两襟互掩的上装),表示两臂插入两袖,穿起上装。造字本义:两臂插入两袖、穿起上装。衣部的字和衣服有关。示,甲骨文上面一横指事符号代表“天”,古人认为无所不能的神居住在天上;一竖指事符号代表垂直朝天的方向。造字本义:朝天祭拜,祈求天神。示作偏旁可在左亦可在下,如:祭,手()持牲肉(滴血的肉块“夕” )祭祀之形。示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神的类别,如神(天神)、祗(地神)、社(土神)等。第二类是关于祭祀的类别,如祭、祀、祠(春祭)、禅(祭天)、祝(祷告)、祈(求福)、祷(告事求福)、祓(fu祭求恶祭)、禳(祭求免灾)等。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手部这个大家族。
手,甲骨文中的“手”像五指伸张的样子。手部字大多数是动词,偏旁有两种写法:除了最常见的提手旁,还有手字底——掌、斜手旁——掰、斜手头——看,与手有关的部首有(横手底或横手头)如:举,以手( )托起。击,用手()往下击打。
与手有关的变体有如下一些:
又部,又,甲骨文像伸手抓持的样子。以“又”组合的字大都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如:及,甲骨文(人)(又,抓),像一只手从背后抓住前面的人。意为赶上,逮住。现代的“及格”即逮住那条及格线之义。取,甲骨文(耳朵)(用手抓),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古代武士割取敌人左耳以计战功。
受,甲骨文(两只手,表示运送与接收)(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
爪,甲骨文像一只手,是方向朝下的“又”,像一只手因有所抓持而下垂的样子。如:爬。爪部放在字的上部时,一般写作“ 爫”,如采(手采摘树木果叶形)、舀(手爪从臼中舀取舂好的米粒形)等。
手部还可以变写成 (横爪)、 (横撇手) 等。如:友,双手相交,以示朋友之手相执。有,手()持肉(月)形。秉,手()持禾束。
攴(pŭ)部,可以认为是手部的分支。攴,甲骨文(卜、权杖)(又、抓握),表示持杖击打,意即手(又)持木棍(卜)进行轻击。故用攴作形旁的字一般与手有关,多表敲击之意,如:敲。“ 攴”读pŭ,在教学中可称说为“卜又旁”。 作偏旁又可变写成折文旁(攵), 如:救、教、牧、败、攻、收等。
廾(弄字底 ),甲骨文(双手持握),是“拱”的本字,读作gǒng。凡以“廾”为构字部件组合的字,其意义大都与手的拱、捧动作有关。如:弄,双手玩玉。弃, 为倒子,双手弃婴形。戒,双手持戈戒备状。
寸,指事字,寸,篆文在手腕(又)的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手腕某个位置。凡以“寸”为构字部件组合的字,其意义大都与长度、法度及手的动作有关。“寸”与“又”形近义通,经常互用,其意义多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如封、取。“寸”多作手义,如:导、寻、夺、尊、对、射、讨、封等。
史,甲骨文(中,即“仲”的本字,仲裁决断)(又,手,表示持笔记述),表示仲裁并记述。《说文》:“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义为手持笔记史须尊重史实,持中正的态度。
殳(shu),是手(又)持一种长柄钩头似的器具(几)的象形,以“殳”为部件的字大都与敲打,打击有关,且与支、又等部相通。如:投、殴、毁。芟(shao以器械刈草,义为芟除。
3
大胆想象,推测字理
孩子学习构字部件较多的汉字时,如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猜测当时的人是怎样造这个字的,这样不但能够更好的理解字义,还能了解一些古人的生活情况。
如:“盥”,双手从“皿”中掏出水,洗漱之义。“弄”,表示双手把玩玉石。“缀”,手拿线缝补衣服。“聚”,下面是众的变形,意为众人在一起。
这种想象是在有一定甲骨文知识的基础上想象的,这样能锻炼孩子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追根溯源
在利用甲骨文给孩子讲解汉字时,不可避免会遇到有关古人的生活、古代的历史等。对此,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追根溯源,通过文字了解历史,增加对中国古文化的兴趣,体会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从而产生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汉字是中国人一生相随的基因,孩子要认识了解这些“基因”,方不愧为有文化水平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