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剧《夏洛特烦恼》中有一段,夏洛穿越回高中时代之后,他的邻居送来了一个号称是“大乘佛教道士”开光的哈哈镜,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段都会发出会心的笑。
“道士”,在现代人的认知中通指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神职人员,道教和佛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宗教,说“佛教道士”就和说“天主教大喇嘛”或“基督教阿訇”是一样荒诞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宗教离实际生活太远,乱用宗教糊弄老百姓的骗子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是越来越多了,上当的人也是不少。
但是,“佛教道士”这个说法如果摆在一些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合,真的是可以有的。
有朋友可能读过南北朝时的《世说新语》,在里面常可以佛教的和尚被称为“道人”,如:
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
竺法深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游朱门?」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
事实上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僧侣都是自称为“道士”的。据《法苑珠林》卷六九记载:“始乎汉、魏,终及苻、姚,皆号众僧以为道士,至魏太武二年,有寇谦之,始窃道士之名……”
也就是说“从汉朝佛法初传直到十六国时前后秦政权为止,佛教的僧侣都被称为道士,直到北魏太武二年时有一个人叫寇谦之,才从佛教那里偷窍了道士之名……”
魏太武,指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那位灭佛三武之一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而那位寇谦之,就是导致这次灭佛运动的最大推手,他继承和发展了来自于汉末张角的太平道,不仅仅从佛教那里偷来了道士的名号,而且将佛教中的很多教理如轮回以及戒律等都用于道教的改革。
《行事钞资持记》下三曰:“道士本释氏之美称,后为黄巾滥窃,遂不称之。”
所以如果摆在特殊的环境下,大乘佛教道士其实是可以有的。但是印度教的和尚则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
之前微博上某位大V写了篇名为“瑜伽不是健身体操,而是印度庙妓的性交体操”的“科普文”,里面“科普"了许多对于大众来说颇为猎奇的知识:比如林伽代表湿婆的男根,比如某些教派中关于湿婆和其明妃乌玛的性力的崇拜等。
关于这篇文章对于“瑜伽”的明显的误解读,在此就不赘述了。只是就该文中不断提到的印度教的“和尚”如何荒淫一点做个小提示。
印度教可以有僧侣monk但是却不可能有和尚 Buddhist monk。理由就和基督教不会有阿訇是一样的。和尚是一个佛教专用的名词,而且一开始就是中国佛教专有的名词。
我们如今常常称男姓佛教僧众之为和尚,但其实,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应该是传戒的戒师,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沙弥、沙弥尼之出家受戒法,应求二师,一为和上,一为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可见是新受戒僧侣法统上的老师。
得以称为和尚的僧侣,必须在教义和梵行上都有德行,足以为弟子之师范,这个称呼虽然现在多指男性僧人,但实际上女性也可以被称为和尚。如南京鸡鸣寺的宗诚尼和尚等。
戒师在梵语中被称为邬波驮耶,只而所谓“和尚”只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因西域方言的讹传转译而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和尚,或和阇,《羯磨疏》云:‘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传云:‘和尚,梵本正名邬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传到此土,什师翻名力生。
而在印度教中,因为无一佛戒可传,二无和尚之音,所以“印度教和尚”这种说法从一开始就不正确哟。印度教中可与和尚相应的应该是GURU古鲁,华语译为“上师”。
嘛。其实也没有什么用的冷知识,现在你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