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同学发朋友圈:这马上开学了,也没点儿仪式感【捂脸笑】
这句话戳中我的心窝,如果你也是嗷嗷待开学的大学生,相信你也有相似的感叹:南方人这迷之儿化音
据不科学调查,标准正宗带白菜猪肉馅的儿化音的朋友圈,应该这样发:这儿妈儿上儿开儿学儿了,也没点儿仪式感儿
虽然从地域上看,这老哥算北方人。我们大冬天上课冻得半死,只见这哥们穿个短袖还嫌热,属实硬核,毕竟人家地属枸杞大省。
不过现在看来,北方人也不一定说的转儿化音,这玩意儿也就北京人儿说的溜,我们这些河姆渡和元谋人就是学不来;
当然,以你们业余的角度,可能对儿化音一窍不通,但是对于我们专业人士而言也不会。所以我们探讨的主要是——【捂脸哭】,哦不,是仪式感。
仪式感这个词,也是近些年才被大众熟知,但在我奥迪眼里,也算新词,虽然我是个博览全电子书的人。
具体说,仪式感就是双手合十,吹灭蜡烛后许下的心愿;是单膝跪地,手捧玫瑰的表白的浪漫;或者是面露喜色,弯腰接过领导签任的聘书;(排比句划重点,高考作文能用)
再通俗些,就像除夕吃团圆饭,必须要一家人整整齐齐,以及在收红包时不能直接收,要互飙演技,这些都算作仪式感。
依我之见,仪式感就是,日子从粗糙过成精致带来的惊喜感。仪式感,不一定有仪式,但一定有感。
但是,这种惊喜却在逐日消失,仪式感也将不复存焉。
“万般皆下品,惟有手机高。”屏阅读下的我们,口味变得刁钻挑剔,G点和笑点越来高,耐心越来越差,推荐机制对你喜好的精准打击,让你更喜欢你所喜欢的,满眼欢喜却不见其他。
你被驯化也被同化,你再也忍受不了仪式感带来的繁文缛节,哪怕只是心怀一丝对仪式感的敬重。
周围的人,甚至是你,可能吐槽:年味淡了,节日气氛没有了,上课就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外出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待腻的地方,这样可悲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代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在短视频的快乐中,笑不拢嘴,和弹幕大军一起哈哈哈哈哈;在爽文中享受奶头乐式的快感;
于是仪式感不辞而别,就像累觉不爱的恋人,早晨起来轻轻带上门,醒来发现门都被带走了。
可是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否则就如一潭死水,毫无鲜活。恰如其分的仪式感,才让平淡如水的生活,泛起新鲜的波澜。
“你有多久没读一本书了?”
当下,我们很难再静心去捧读一本书,所有有关读书的念想,都被手机杀死在脑海。
自然无法领略读书带来的仪式感:在书前静坐,一页页翻阅,读完带来的满足感,和再放上书架的愉悦,这些手机都不能给你,我也不给。
现在别说读书,你连端坐都不愿意,你能看一会儿手机活动一下脊椎,就算健过身了,又能发个朋友圈了。
而林徽因每次在夜间作诗前都要做足仪式感,要沐浴焚香,茶、琴、书、一应俱全。我们看书,没有任何仪式感,只需要一部手机,蹲在厕所也能看,哪怕不带纸都行,毕竟厕所又叫洗手间,嗯洗手——间。
在迪士尼乐园中,所有角色扮演的工作人员,都严禁在工作期间卸下服装和道具,是为了营造童话世界的梦幻感和仪式感,目的是将游客带入现实的童话世界,即便园区30块一瓶的快乐水会把游客拽回现实。
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一部手机,就让我们活得像个皇帝一样高高在上,但实际上,我们在手机里浸淫,仪式感式微,活得也粗糙无比,所以我们需要活得精致一些,不是装扮成精致的猪猪女孩,而是日子过得比平常更为精致。
八月长安说人总是需要一些仪式的,仪式给人庄重感和宿命感,给人信心。
仪式能持续给自己输送自我暗示,从而以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情。我们不用克己复礼,只需要赋予平凡日子一份特殊的意义,虽然是人造仪式,虽然刻意为之,但是赋予的意义却同样深刻,毕竟,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谨记心怀敬畏,不用喂马砍柴,只要对生活满怀期待;
尊重节日习俗,不对好友说清明快乐;
以及珍惜别人为我们营造的仪式感,比如看完本文最大的仪式感就是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