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受惊吓了
宝宝在出生后15天后,按着医院要求去做检查。回来后,宝宝有了一个新动作:有时,她正在睡觉,听到什么动静,会突然大叫,同时双臂张开。在卫生间冲个马桶,她都会哼唧两声,不安地动一下。
我们在家里,开始谨慎说话、走路,生怕有什么动静弄醒了宝宝。想起去医院前,宝宝睡得那么安静,有次下大雨,外面雷电交加,宝宝都不醒,呼呼发着小奶香。
老人儿说宝宝在外面可能受了惊吓,是什么惊吓说不清楚。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朋友发过来的消息,比如宝宝的眼睛比较“干净”,能看见成人看不见的东西啦,之类的。
虽然对于这些诉诸于“神秘”的解释,我统统不信甚至厌恶。但在生孩子前,读了有关书,知道宝宝3岁内正是形成大脑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发生的事件很容易影响宝宝的性格、价值观。
对于宝宝这么小,就受了“惊吓”,变得爱哭、一有动静就醒,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安安静静睡觉的宝宝,我纠结又心疼。那时我刚当妈,特别敏感、紧张,亲爱的你也许也会像我这样,别太逼迫自己,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很多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随着你的育儿经验增加,你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新生儿需要刺激
宝宝的一点小变化,都会被当成大事件在亲戚之间传播。有亲戚知道了这情况,告诉我“你不要轻手轻脚的。你要让宝宝知道这些声音,让她适应。”
我家这位亲戚,说的有部分道理,因为新生儿神经髓鞘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主要靠脑干及脊髓的反射动作,这些动作无需思考。新手爸妈总是蹑手蹑脚,反倒不利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的进一步完善。
相反,适量声响会刺激新生儿提高视觉、听觉、触觉的灵敏度,使新生儿动作更趋高级化,有利于大脑发育和智力开发。
所以,你家有了宝宝以后,正常生活就可以。宝宝需要这些刺激来发育。我们在宝宝15天大之前,就是这样生活的。但显然,宝宝突然变得怕这些声响,应该是有什么情况出现了。
另当别论
其实,我家宝宝是出现了在0-3个月会出现的“惊吓反射”。
随着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反射动作会趋于消失。我家宝宝两个月左右就不再有惊吓反射。两三个月后,她慢慢机警、活泼,行动能力增强,也看得更远。这时候,有什么声音,她会积极地去寻找声音来源,不再是被吓得一惊一乍。
想起月子里,有亲戚说宝宝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受了什么特别的、说不清楚的“惊吓”,真是可笑啊。爸爸妈妈们要多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碰到一些不靠谱的说法,能马上分辨出来。
一点吐槽
在宝宝处于惊吓反射时,我每天谨小慎微,不希望宝宝被动静惊着,心疼她对动静过于敏感。那时家人常说我“你太小心了”,“你太紧张了”,“你要让她听见这些声音”。
只要环境正常,包括日常的光照、灯光、人声、做饭声、吃饭声都在,宝宝会发育健全的,自己会修正好。但是,在宝宝睡觉时,她明明对声音敏感,你还非这个时候“刺激”她,让她“适应”这个世界,这不是太急切了吗!
另附新生儿的其他常见反射行为:
觅食反射:把手放在宝宝嘴边,她会将头转向你手的方向。这也可以用来判断宝宝是否处于“饥饿”状态。
抓握反射:把手指放入宝宝手掌心,她会握住你的手。你可以这样被宝宝握着,带她做一些简单的体操。
踏步反射:腾空抱起宝宝,她会像踏步一样抖动双腿。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宝宝的踏步反射,锻炼宝宝双腿的力量。比如:把宝宝架在爸爸腿上,宝宝就开始做踢腿练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