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大器晚成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这个熟悉的词不知被我们认识了多少年,用在了多少鸡汤文励志书中。从字面意思来看,我一直也觉得其深有道理,直到我发现它的出处。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其一,这种话如果出自《论语》,我会毫不怀疑,但老子的书中为何会记录与他观点如此不相匹配的内容?
其二,从字面上看,这四个字和前后其他几个四字短句在一起,真是无比不和谐。
继续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很多版本的《老子》,都是写的“大器晚成”,然而老子是久远的春秋时期的人,一个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要寻根必须顺着历史的脉络往回找。
就这样,一层层拨开历史这个洋葱的外皮,来到了汉代。
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大器免成。
而帛书,是长这个样子:
可以看出已残破不堪。
继续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楚墓《老子》竹简:大器曼成。——先秦时期,“曼”确有“无”意。
竹简的样子大家基本都清楚,但上面的字是这样的:
以我的能力,辨认起来已经相当有难度了。
以上,可以看出,至少在汉代,还有不太跑题的版本,那么这座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歪的呢?
在西汉汉文帝时期,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
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河上公章句》注解:“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
在这里,已经转变为大器晚成之意。
继续探究,会关注到三个要点,进而发现历史的无奈。
马王堆是汉墓,汉代的墓,西汉初期的墓。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共有甲、乙两本,甲本为篆书,乙本为隶书,甲本破损严重,文字残缺较多,乙本破损稍轻,文字基本清晰。
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
综上,可供参考的完整版《老子》帛书,以乙本为主。
这时又会关注到一个新的要点:汉文帝。真假“大器X成”都是出现在汉文帝时期,真相原来与谎言只相隔这么近的距离。——跑个题,据说汉文帝思想受河上公影响颇多,而汉文帝口碑还是蛮好的,道家赛高~
曾经的他们和现在的我们保存下来的一切,汇总成为历史,但储存信息的介质,却在时间长河中慢慢被磨平、撕碎、分解,导致信息逐渐地逝去。而那些还没有残破不全的,距离现在时间还不够久远的信息,无形中就成了我们所了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