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个念头,想要写写大爷一家的故事,今天终于成文。
我大爷,生于五十年代的农民之家,长的高大英武,九十年代初退伍回到县城,在事业单位上班。我大娘,农村妇女,先是随军,然后跟随大爷进行了农转非,后成为下岗职工。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他们文化程度不是特别高,却培养了两个博士生,一个成为上海某大学的教师,一个在读博士。学历或许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他们家的孩子性格温和,勤奋努力,不偏执、不浮躁,待人真诚又不失圆滑,从他们身上能够感觉到一种安定的东西,不忧过去、不惧未来。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小假期经常会受邀去他们家做客。一来二去的便发现了一些不一样。他们似乎总能够把庸常的日子过出花儿一样的馨香。
秘诀是什么呢?现做大致的总结:
第一、家庭怎样,女主人至关重要
我大娘识字不多,但她的生活智慧绝对比一般的读书人多。
在三口之家盛行中国的年代,他们一儿一女的家庭,日子自然过得相对紧张一些,但身为大家庭中的老大,他们待人接物无论是老家的众多亲戚还是城里的朋友同事,都做的堪称模范;他们家的餐桌上总有精致的、搭配合理的饭菜。
九十年代末,大娘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批下岗职工,但她很快瞅准了小区门口的一块地方,在那里开起了火烧店。凭借大娘的勤劳、干净与热情,她很快就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两年后,大娘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据说是三万块,那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但她却因为照顾孩子上学放弃了正红火的生意,到附近学校伙房上起了班。多年后说起那段经历,大娘仍是自豪不已:“以前在购物中心卖东西的时候,大家趁空在柜台底下织毛衣,人家一个孩子我俩,照样不耽误穿。后来下岗了,就寻思趁着年轻多干一点,家里不就能宽松一点嘛。”
第二、男人永远是家里的顶梁柱。
军人出身的大爷,性格温和,在外是“披荆斩棘”的硬汉,回家却能秒变“家庭煮夫”,家里家外大事小事总能操持的井井有条。
第三,二人齐心,其利断金。
这一条也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很多人说我们这里的人说话“杠”——又直又硬不够温柔的意思,尤其在生活被柴米油盐的琐碎浸透之后。话说从不吵架的夫妻是不存在的。可是这种情况在他们家几乎是不存在的。大爷和大娘他们之间说话从来都是面上带笑的,眉宇间带出的多是欣赏与浓浓的爱意。人前人后也总是夫唱妇随,相互称赞。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骨子里自带安全感,耳濡目染中自然获得奋进的力量,他们能不长成参天大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