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自称终身学习者,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让你一个人待在家里,你会做什么?打游戏、看电视,还是看书学习。我选择后者,是权宜之计,以备不时之需。
我们明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旦错过某个好机会,不会过分生气与懊悔。心里知道,这个机会不属于自己,之前没有做过任何准备。问题是,什么准备才被称作有准备?如果没有对某件事发生的预知,如何去做充分准备?是否,每个人都是那个对机会毫无准备的人?完全有可能。这样看来,机会不是错过的,是放过的。总有人胜任某个全新的岗位,即使暂时不适合,做着做着也就胜任了。那些与岗位毫无瓜葛的等待者,永远得不到一个真正好的岗位。由此可知,其实岗位留给了正在它周边努力工作的人,与那些毫无关系的旁观者无关。
我就是这样一位旁观者,漫无目的的旁观者。对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但眼睛并没有盯着任何一个岗位,一个行业。也就是说,我的学习目的和目标不明确。反思当下的行为,仿佛自己在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我分明对一些事变得越来越清晰,对自己无知的状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按理说,这不是一个中年人应该有的状态,这种认识有点否定现在自己的意思。
当我重新拿起书,发现每个学科都那么陌生,每位作者都有精深的理论,卓越的成就。如同一个知识的拾荒者,任何一本书都能让我如饥似渴抱上一整天。我怀疑过去的自己是怎么过来的,竟然举着一颗苍白的头颅招摇过市这么多年。与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相比,自己的大脑就是一个挂件,随风飘摆,不值一钱。这种真真切切的感受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强烈,它让我反思曾经的自己为何如此麻木。
学习让我看到自己的无知,看到知识的贫瘠。没有成型的知识架构、知识体系,喜欢零打碎敲,热衷自娱自乐。完全凭个人喜好在看书,写字,没有真正钻进任何一门学科里。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自嗨式学习,没有目标,没有目的。时常用歌德的话安慰自己,“凡是赋予整个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内心体味参详”。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可以做到,时间与生命都不会允许。
回想做过的事,走过路,都指向某位名人的名言或警句。反正名人说过类似的话,所以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的做下去。是否,我们一直活在某个名人的名言名句里,或者某句名人名言左右着我们的四肢,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每个当下做出的决定和付诸的行动,一定来自内心的某个声音,正是在内心声音的指引下一路走到今天。没有一个好办法去验证这个声音的好与坏,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自己辨识这个声音的真与假。谁也无法真的聆听过别人内心的声音,每个人都有一堆嘈杂的声音等着赶去平息。
马斯洛说:“向最好的研究对象学习。”挖掘自身优势,最大化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热情投入到你最喜欢做的事情上,你将从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德鲁克说:“唯有依靠优势,才能实现真正的卓越。人不能依靠弱点做出成绩,从无能提升到平庸所要付出的精力,远远超过从一流提升到卓越所要付出的精力。”也就是说,当你利用大多数时间去发挥优势,你就能做出成绩。
如果两位大师说的是对的,那么向书本或书本上的牛人学习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拥有学习的热情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优势。终身学习何尝不是一种优势,不妄自菲薄,不否定自己,也是一种自信的外在表现。能在学习中收获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对新知的接纳与理解,它让我们看得见大师的头脑与世界。
没有人天生拥有智慧,更没有人生下来就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过去的经历与日子不代表任何东西,头脑最清楚,个人的知识地图还存在大块大块的空白。先去填补这些未被开垦的荒原,才是自己应该去做的最正确的事。
庆幸自己在拓荒的土地上找到得心应手的工具,它让头脑最混沌的时候照亮前进的路标。写作的过程成为梳理思绪的过程,让原本杂乱无章的声音变得形象而清晰。借助无中生有的文字,实现一次成功的切割,完成与那些负面声音的决裂与告别。
当我想不明白的时候,会拿起笔,当我想要固定认知的时候,会拿起笔。生活没有现成的答案,更不会有为自己铺平的道路,好在我们可以用笔去寻找,用脚去丈量。终身学习还有很长的路,任何徘徊与迟疑只会踏上一条更为坎坷的山路。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前方虽然是畏途,但后面已成绝路。
画一幅专属自己的知识地图,让行动找到方位,让生命找到意义,让未来的岗位找到终身学习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