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样的人才最招人喜欢,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有的人认为,优秀的人最招人喜欢。比如邻居家的孩子,学习好、能力强,还时不时的还得个奖,父母们天天把他们挂在嘴边,希望我们也能成为他们的样子;有的人认为,普通的人更招人喜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和普通人在一起,我们的身心会更放松,相处也会更自在;还有的人认为,自己才最招人喜欢。不管自己什么样,都是自我最真实的一种表现,而这种真诚的表现,才是最吸引人的。
乍一听,上面说的都有理。但仔细想想,又不全然正确。比如,优秀的人往往更关心成绩的提高,而容易忽略同学的感情,这一点就不招人待见;普通的人更容易陷入鸡毛蒜皮琐碎中,从而把谈心对象当做倾吐生活琐碎的垃圾桶,这一点更是让人烦心……
那是不是说,生活中就没有人能够赢得大家的一致喜欢呢?不是的,在《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艾略特﹒阿伦森就列出了这样一种人,他们因为懂得应用“出丑效应”,因而能轻而易举就获得大众的喜欢。
那么,什么是“出丑效应”呢?为什么懂得“出丑效应”的人更容易获得青睐呢?怎样的出丑才能获得大家的喜欢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聊聊。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出丑效应”。
“出丑效应”又称作仰巴脚效应。试想一下,一个高高在上,做事精明的人突然在你面前摔倒,四仰八叉,你会是什么感觉呢?会不会在好笑之余对他多了份亲近呢?这就是出丑效应了,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更偏爱那些精明能干,但又偶尔犯傻的人。
这可能和你的正常认知有些冲突,为了证明它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测试对象播放了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受访者的表现。从第一段到第四段录像,受访者依次由谈吐不凡变得错误百出。
结果发现,95%的人都喜欢那位才能突出但又表现不十分完美的人,而对于那位无可挑剔的受访者,只有很少的人表现出了喜欢。由此可以看出,小小的失误或者瑕疵并不影响大家对一个人的喜欢,反而能提高一个优秀人的人际吸引力。这就是出丑效应。
那么,为什么懂得“出丑效应”的人更容易提高人际吸引力呢?这就涉及到人的两种心理了。
一种是大多数人都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如果对方表现的过于完美,做事情滴水不漏,那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刻意安排,不够真诚的感觉。人们一般不会对这种不够真实的人托付信任感,那就更别提会增加好感了。
举个例子,工作中出类拔萃、从不在下属面前犯错的领导者,一定不会受到很多员工的待见。这是因为从不犯错的领导让人感觉更像“神”而不像人,对于这种看起来冷漠、不接地气的领导者,员工只能敬而远之,不会推心置腹。
另一种是跟太过完美的人的交往,总会让我们感觉到惴惴不安。人都有自我价值保护的心理,如果对方太过完美,就会显得我们很平凡、低劣,这种巨大的差别往往会刺激人的自尊心,让人远离对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普通女孩会远离夺目的校花的原因了。
如果这些完美的人能适时犯点小错误,出点洋相,我们就能看到他们平凡的一面,有“人味儿”的一面,不仅能在心理上缩小差距,也能打破刻板印象,更容易建立起对对方的好感。
那么是不是只要出丑,就能提高大家对一个人的喜爱呢?
也不是这样。阿伦森认为,出丑效应只应用于能力强的人身上,如果是资质平庸者,那就另当别论了。
举个例子,我们都有上学的经历,也都遇见过教学能力很强的老师。如果一位能力很强,年年都得奖的老师偶尔出现了板书错误或者念错字的情况时,我们不但不会觉得好笑,反而会认为原来老师也有平凡的一面。而这种微小的心理波动,就会拉近我们与老师的距离,增加对老师的好感。如果老师能够大方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立即改正,那就更加会增添他的个人魅力,收获学生的青睐。
相反,如果是一位能力平平,经常出错的老师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只会觉得他教育水平有待提升,而不会对他有更多喜欢。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首先就要成为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只有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别人的青睐。
说到这里,你有可能会问,我就是那个能力出众的人啊,想要吸引更多人的喜欢,我是不是应该故意出点丑呢?
阿伦森认为,“出丑效应”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的心理效应。如果一个能力出众的人,比如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或者学识渊博的专家故意去犯错误,那很有可能让人产生一种“错误造假”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不会增加吸引力,反而会破坏你原有的专业印象,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用“出丑效应”来消除与别人的距离感,提高吸引力,那就完全不必要故意出错。你只要适时的做回自己,放下时刻完美主义的“伪装”,放下每一步都深思熟虑的思想包袱,才能显露出最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自己这份平凡和真实,才更能打动人。
所以,应用“出丑效应”,你根本不必故意为之,只要你能力够强,敢于接纳并展现不完美的自己,就能获得大家一致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