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魔方橙
不要害怕迷茫,正确面对新冠这场灾变事件带给我们的一切
2020年,对于所有人都应该会是记忆深刻的一年,2020这个很顺口的年份,我们都是带着希望和憧憬走进它的。
一切都发生得有点突然,新年伊始,疫情发生,在我们都还未认识到这将会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时,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Ⅰ级响应,我们开始宅家抗疫,出行也受到严格的管控,一切都那么始料未及。
作为一个90后,非典发生的时候,由于年纪还小,对于那一场灾难,我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今年的新冠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全民抗疫这四个字。医生担起自己的职责奔赴一线,民众自觉宅家减少外出,还有许多战士为我们筑起抗疫的道道防线。由于应对及时且应对有效,我国的新冠疫情被控制住了,阴郁的天空扫去阴霾重见光亮。
这一场灾难似乎过去了,似乎又还没走。对于中国来说这场疫情让几万同胞失去生命,这场疫情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一座城,这场疫情的影响是全国性的。对于世界来说,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仍在面对着严峻的疫情,还有着各自不同国情下的难关要去攻克。
新冠疫情在我国目前已被控制,挺过去的我们也和这个国家一样要开始进行一个正确的自我修复。其实这场灾难侵害的可能不仅仅只有我们的生命,经历这一场灾难,我们的心理也需要修补。
在环境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环境应激,它被用来解释当环境刺激超过个体适应的应变能力限度时对行为和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在环境应激中,环境指的是我们的周围环境,我们认知和行为的一个自然空间。由于新冠疫情发生紧急,我们突然被迫在家进行隔离抗疫,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环境突然变得单一,社交也只有通过网络这一个途径,可以说我们生活的环境较平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应激源的反应,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拉扎勒斯和克赫恩把导致紧张、引起压力的事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背景应激源,指的是持续重复的日常困扰;第二类是个人应激源,指那些或多或少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第三类是灾变事件。此次的新冠疫情在应激源的分类上便是属于灾变事件。
灾难事件发生后,强烈的危险刺激对个人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普遍会产生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情绪反应。这种应激反应的强度存在个体差异,个别的会出现认知能力障碍,以及无法自控的焦虑情绪等。
灾变事件的受害人,有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这次的新冠疫情中,有的人亲身经历了亲人因为疫情突然离去的悲痛,感受到灾难带来的震惊、恐惧以及毁灭。同时有许多灾变间接受害人,比如说奔赴一线的一些工作者,他们面对了他人的死亡,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消沉、无助、抑郁、回忆等情绪都有可能出现在灾难救援人员的身上。
灾变事件的另一种形式就是生活遭到极大破坏,在这样的情形下,长时间的清理、适应,从可能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是恢复是应该耗费体力和心力的过程,焦虑的状态可能会使那些对将来感到迷茫的灾变事件受害者崩溃。
其实在这场疫情中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新冠这场灾变事件的间接受害人,所以如果我们在新冠疫情过去后出现消沉、无助、抑郁等情绪时,请不要害怕,首先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去应对那些消极情绪。
关于灾变事件应激反应,很早以前就有相关事件的研究和报导。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之后,各媒体相继报道了幸存者类似的反应。这一天的普吉岛上,无论是海滨的居民还是远方来度假的游客,正在美丽的海滩上受着阳光与欢乐,突如其来的大海啸夺走了一切。一些失去亲人的幸存者在惊恐麻木的状态下不愿承认现实,认为这是场梦。有的人不吃不喝也不睡,每天在岛上徘徊寻找亲人,接着便产生深深的负罪感——为什么自己还活着。泰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普吉岛的800名幸存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中自杀的危险正在增加。孩子们被吓坏了,一听到有关海啸的警报便放声大哭。相关援助机构指出,社会援助对于增强灾民的控制感和灾后重建的信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走出心理困境常常是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但灾后心理救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同情心,言语安慰和说教不可能使当事人很快忘记面对的事实,有时甚至会使他们越发悲伤和压抑,甚至愤怒。
有一个现象:共患难的幸存者之间更容易彼此理解,产生亲和。例如曾有人描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观察到的现象:群喜存者聚在一起,像原始人那样过起了原始公社制生活。男女老少挤在一个临时搭起的破帐篷里,一位老人被推选为首领,他指挥大家出去寻找食物和水,回来后大家共享。随着食物的增多,人们开始为自己保留一点剩余产品。这个发生在几天内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部浓缩了的人类文化史。
此次新冠疫情被控制住了,但是其实有很多人还没有完成一个自我恢复。
如果遭受了迷茫,对于未来有了之前没有体会到的无力感,请一定要鼓起勇气正视它,一定要试着去战胜它。
迷茫并不可怕,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就抬头望望天,想想要去的远方;当然光是看天,光是有想法不去做也是很可怕的,一定要抬头看看天,再低头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还有回望自己走过的坑,下次尽量让自己不要再掉进去。
在这里提及一下灾难来临时人们几种类型的行为反应:一般避难行为、领袖型行为、利他行为、过度防御行为、惊慌行为、自私行为、越轨行为、“木鸡”行为。领袖型行为是在灾难发生时有少数人能站出来,不慌乱地指挥人们惊恐的人们撤离。在此次新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人积极主动站出来,在最危险的地方战斗着。自私行为是个人为保护自己免遭危险伤害而有意识地抛弃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比如说在汶川大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的“范跑跑”。越轨行为是灾难发生前后人们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在新冠疫情期间也有关于这类杀人犯罪的报导。“木鸡”行为是指灾难后由于极度恐惧而导致丧失行为能力或行为能力极速下降的一种反应。以上的几种作为在新冠疫情期间及之后,其实都有相关的新闻报导。这里想呼吁大家不要忽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和谐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次新冠疫情被控制了,但是还遗留给我们的一些压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米那汉建立了一个应对模型,她将应对分为应对资源、应对策略和应对风格三个层次。应对资源包括社会的和集体的,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社会性资源主要来自社会(国家或民间)的支持,这种社会性应对资源的依靠国家力量、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在这里我想提及一下社会性应对资源中的心理咨询援助服务,在现实中很多人在他们遭受抑郁的时候,对于生活渐渐失去热爱,他们想和身边的人倾述自己渴望得到救赎,在身边没有人可以倾诉的时候,他们最后常常会选择尝试拨打心理咨询服务热线,面对一个陌生人,他们愿意倾诉所有,希望得到认可支持,支持他们面对这个世界并活下去。
关于心理咨询热线有很多,它们有公益性的,有收费的,由不同的结构运营。我在网上有搜索一些人因为一些个人问题拨打心理咨询热线的感受。在网页,我看到了一个人拨打心理咨询电话之后的感受:‘我觉得自己可能遇见了天使,本来不想哭的,但是聊着聊着就绷不住了,有人陪伴的感觉真好。结束的时候,问问小姐姐,如果我以后过得很好很好,要怎么告诉你啊,她说就继续打这个电话就可以啦,她会一直在的。’这是一个暖心的反馈,每个人都会有脆弱的时候,可有时候就是觉得怎么都撑不下去了,这时候其实就是缺一个人接受你,读懂你,开导你。
在网页里面我还看到了一个比较心疼的关于拨打心理咨询电话之后的感受:‘她笑了。我诉说自己的绝症所产生的抑郁症,她笑了,我瞬间悲凉到了谷底。笑完了之后还叫我去治疗,我说我的病现在的医疗手段毫无办法,她说那我也没办法,然后我就挂断了电话。心理援助变成心理插刀。’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心疼,既然活在这个世界,大家都想好好活着啊,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其实是很敏感脆弱的,被理解真的很重要。
其实还是有许多心理咨询热线是能够帮助我们疏导一些问题,让我们更好地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在网页直接搜索自杀两个字,最顶端显示的就是全国24小时免费咨询,在页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段话:“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我们仍可以治愈自己。”
关于环境应激的应对机制有压抑,否定、文饰、无意识行为、幻想。
压抑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想法、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尽管人们很少或没有注意到那些被压抑的欲望或思想,但是它们仍然保存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是人们受到折磨。在生活中,虽然人们将一些东西压抑到潜意识中,但是还是能猜出个体所压抑的东西,因为一般的情景总能自然地激起他们恐惧冲动,并且在他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否定是将已经发生的痛苦与不快加以否定,就像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压抑是一组个体内心世界的现实,而否定则是拒绝接受真正的社会现实。
文饰是指人们试图为不可接受的行为辩护,本人强调这些理由以用来说服自己。例如酸葡萄心理,将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文饰包含了自我欺骗的因素,使用文饰的时候,往往试图使自己相信别人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感受。
无意识行为常常发生在处于人们不能接受的一个紧张强度下,它直接地表达了人们的欲望、需求。“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这样做”这句话有时是无意识行为的一个反应。无意识行为帮助个体从不能接受的、冲动的痛苦意思中获得暂时的安慰,但是这并不能使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幻想指通过想象来实现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欲望。幻想分为两种,理想和空想。幻想与未来的生活憧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指向对于未来的想象。当个体遇到现实困难时,有时因为无法处理这些问题,人们会通过幻想是自己逃离现实。一方面,幻想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的紧张。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沉迷于幻想,对于现实世界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这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对于个人来说,应对环境应激最重要的应对资源是自信、价值、自尊、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信念和价值会影响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评价和反应。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它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控制事件或对应激做出有效反应的信心。要相信我们远比我们自己想象中强大,面对艰难相信一切的可以克服的,要勇敢走下去。
环境应激的具体应对策略有消除紧张、认知重组和学习社会技能,进行社会交流。消除紧张时面对应激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在我们消除紧张情绪之后,我们才能做出理性、有效的反应。我们可以采用渐进放松法来消除紧张。首先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先使肌肉紧张,5-7秒,然后让肌肉放松,记住肌肉放松是什么感觉,然后吸气让肌肉紧张大约5秒,然后吐息,慢慢放松约15秒,也可以通过握拳松手握拳松手的方式让自己慢慢放松消除紧张。
relax.
环境应激策略二:认知重组。有时候,是因为我们对于之间事情有着某一种错误的认知,而这种错误认知可能就是导致对一些事物深陷在某种情绪里的原因。环境应激中的认知重组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从事件中寻求新的意义或改变原来事件的意义;第二,在自我效能感不足或缺乏控制感时,重新获得对生活的主动权;第三,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尊。
应对环境应激的第三个技巧是学习社会技能,进行社会交流。社会技能包括人际交往、注意转移、自我暴露和坚持立场等。社会交流是指进行人际交往,它可以使个体获得信息,降低不确定性,同时寻求社会支持和情感依托,维持心理平衡。我们可以通过像锻炼身体、外出旅行或从事其他建设性活动,使自己暂时离开痛苦和压抑的环境和思想,重新建立起对于生活的热爱。自我暴露是指对人开放,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泄情感。适度的自我暴露会降低个体的心理压力,而过分自我关闭会使人远离社会支持,伤害人的心理系统。
今天是7月20日,2020下半年过去了20天,未来会是什么模样,我们不知道,过好当下,踏实走好每一步。如果你遭遇了迷茫,通过努力现在走出来了,那接下来的路也要好好走啊;如果你还在迷茫,试着找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去做,不要害怕坚持,这里想分享给大家一句狠话:如果做下去不会死,就tm干!
我们后悔的是都是极其渴望却没去做的事情不是吗?去做了,没结果,也就释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