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很少会对至亲之外的人说些劝告或者是“你应该如何如何…”的句型。
一方面是我这个人不太喜欢负责任,不想让别人受自己的影响做了会后悔的决定,即使别人只是象征性问问,并不会参考我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觉得我的话必然带着我的个人偏见,对于对方来说未必适用。
我记得高中时,我们班上有个女生,什么事情都喜欢品头论足一番,一副我最懂的样子。背地里我们都戏称她——“万事通”。
有一次校运会,她从家里带来了一个相机,又黑又大又笨重,她和我们说这相机要两万元。私下里我们都嘲笑她,说她吹牛,不知道从哪搬来的老古董来糊弄我们,因为当时最好的数码相机才不过几千块钱。
过了几年,上了大学,我才知道有一种专业的相机叫做单反,就是“万事通”带来的那种,又黑又大又笨重。
可笑当时幼稚的我们因为自己的无知和对“万事通”的偏见,就认为她在装B,其实是我们不懂。
高中政治背的最溜除了“物质决定意识”还有一句话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确实是有些道理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毕业到现在,每换一份工作我的想法都会一些发生一些变化。每过一段时间,我会不自觉地去推翻之前的“自己”。
就比如说,我回过头看我20岁时写的日记觉得特二;就算是翻两个月之前才写的文章,我也觉得,有点矫情。
那每一个人呢?
不同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工作环境的影响和不同的家庭氛围,产生不一样的想法也是很理所正常的事情。
但我们能笃定谁对吗?谁错吗?
这还真难说得清。
未来是未知的,而可以改变未来的因素又太多了。我们每每做一个决定都无法预知结果会怎样,我们每每做一个选择都像是一场赌博。
即使某类事,我们之前做过类似的,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也许怎样做会更靠近自己的目标值,但都无法避免各种不可抗及未知的因素对于结果的改变。
就说这次美国大选吧,相信结果出来前每个人都以为会是希拉里,最后呢,美国总统变成了特朗普。
这世上好像没有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不会发生的意外。
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去绝对的认为:别人一定是错的,我们一定就是对的。
有一次典火急火燎跑来和我说,她快气死了,她一个好朋友A在举办婚礼的时候,男方家各种不重视,各种不靠谱,A竟然没有不愿意或者是为了自己的权益去争取。典恨不得立马把A的脑子给撸一遍,再去和A的老公打一架。
当时我是这样和她说的。
朋友是什么?朋友不是陪着你打每一个BOSS,看每一段风景,而是在门口等你,等你结束,等你看完,再给你助力打气,携手走向另一个关卡。
很多次和好友聊天,心里明明觉得好友这样不对,想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做…”,话到嘴边还是收住,换成了“你想这样做,你不后悔,那就行”。
这当然不是我一贯不负责任的表现,好朋友是我除了家人之外释放最多善意的人,我无比希望她过的幸福、过的开心。
我不去否认她的想法,去强加给她我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是我不确定自己的想法会不会帮助她做出一个更正确的决定;另外一方面我尊重她,更相信她,相信她能做出一个好的选择,一个不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后悔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它是很多负面情绪的根源。因为当你发现结果并不如人意,你会情不自禁地去设想,如果当初做出另外一个决定会怎样?是不是会离自己的目标值更近一些?
而当初自己又是为什么没能做出那样的决定?
是因为,自己的迟疑?还是因为,旁人的规劝?
懊悔、懊恼、憎恶自己甚至是怨恨他人的负面情绪会不自觉地滋生。
这太不好了。
那什么才是不会后悔的选择?
这还真不知道。
但就我个人认为,就是那些自己特别想做的,一定要做的,撞破南墙也非做不可的。
如果成功了,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看,我当时多明智。
如果失败了,也会想到,我当时就是这么想做啊,虽然结果失败了,但这个过程是我自己想要的,我享受这个过程,我很爽啊,那么结果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就像我们女人,一件衣服或者一支口红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远大于花钱的苦恼,我们才会不停地买买买。
所以,你若问我这个包好不好看,要不要买?
我只会告诉你,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