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审美教育,而百度百科上的专业定义为: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这个概念产生于1970年代希勒写的《审美教育书简》,简称美育,这本书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美育理论。而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也提出“以美育取代”宗教的概念,但最终因种种因素未能完全实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蔡元培仅仅把艺术作为一种为道德服务的工具,而忽略了其更纯粹的纯艺术属性。虽然在近现代的文化轨迹上,美育被揣有不同立场的人进行着各种目的化的解读,但不可否认,它的的确确是重要的,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只需看看市场上各类艺术培训班的蓬勃兴起,就可窥见有多少家长正在开始把美育纳入日常生活中。
而美育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曾经有好几个朋友谈到说让孩子从小接触艺术无非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将来从外在到内在都能能做一个有品味的人,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这样的观点的确没错,美育能够提升我们精神世界的生活质量。但美育的作用应该并不仅仅停留在以精神的优越性来带动生活客观环境的提升,作为一种为纯享受而服务的道具。
美育最本质的作用应该是帮我们学会“自我欣赏”和“接纳他人”。
1. 自我欣赏——朋友有一个女儿,长的高高瘦瘦,皮肤黝黑,狭长的脸上长着一对与脸型极其相称的细长丹凤眼,嘴唇标致丰润。在标准意义上,这样的小姑娘并不能算是“好看”,她的话并不多,平日里眉宇间会混合着无辜与淡淡的忧伤感,配合她修长的身材和独特的肤色,就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气质。但她却总对自己的肤色感到懊恼,抱怨她妈为什么不把她生的白净一点。可其实她那小麦色的肤色确是组成她独特气质不可或缺的特质。可她就是被那普世的审美标准禁锢住了自我欣赏的勇气。
纵观文化历史,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情趣,而每一种形式都可以是美,美不是固化的,而是主观的,不应该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何为美”。美育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美,认识到美的主观性和多标准性,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当你拥有自我欣赏所带来的自信时,便可以改变很多普世的审美标准。
2. 接纳他人——在学会自我欣赏后,同理心能让我们更好的接纳他人的不同之处,也就是所谓的与自己和解后就能同世界和解。接纳他人不仅仅在于接纳审美标准的不同,同时可以延伸至接纳每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当我们学会这些后,就可以更好的避免生活中不必要的争端和伤害,迎来更多的欣赏与接纳。
所以这才是美育最核心的本质。其实不仅仅是美育,物理、哲学、文学,不同学科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生命核心问题就是“我、世界、我与世界”的关系。所以美育并不是最独特的那条路,它只是通往真理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