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大量信息淹没的危险,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全新的选择。我们必须学会用前人从未使用过的方法去坦然面对这种挑战,“必须在不舒服的情况下感觉舒服”。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学习力》(Erika Anderson 著,林梅 苑东明 译),很多人都会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玩物丧志,这本书提供了一个“ANEW”模型,也许可以帮助你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
A:理想(Aspiration)
理想,说起来是一个非常虚幻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自己有理想,但在具象化理想时,很多人则开始面面相觑。
“我们对自己理想(内心渴望)所做的第一个错误设定是:在内心实际上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情的情况下,相信我们想去做这件事”,人往往都会表现出惰性,只想做自己最想做和最擅长做的事情,“维持现状”的偏差促使我们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半步。
什么是理想?简单地说,理想就是希望拥有你现在还没有拥有的东西。个人感觉理想有点类似于愿景,就是在做事情前往往要给自己描绘一个宏伟蓝图,“画个饼”让自己有进一步走下去的动力。拥有了理想之后,才会有接下来的行动,也是支撑继续学习的前提及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何确立理想?关键在于具象化理想。
展望学习之后的各种好处
当我们不想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可以找出各种借口和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学习新事物所能带来的各种潜在好处以及可能由此实现的更光明的未来时,我们学习的动力可能会增加很多。
想象当你能享受这些好处时,身边可能会出现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这是充分运用人类想象力的时候了。一般来说,当我们不想学习一些事情时,尤其是当我们面对那些明明内心知道需要去学习但是有心怀抗拒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有抵触心理。但千万别低估了人类想象力的可塑性,你完全可以乐观地想象学习目标实现之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具体来说,作者提供了四个tips:
1. 建立实现成功的时间表。但时间表的计划安排必须要符合实际,否则会认为实现的希望渺茫;
2. 想象自己正处在这样的未来时光中。充分运用想象力,最好能够实现颅内高潮,这样一来做事情的动力就激发起来了;
3. 描述未来可能获得的成功看起来和感觉起来是怎样的。这点很重要,我一直强调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其实这点也是将大脑中的视觉化场景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动机;
4. 提取关键事项,什么事项能够标志你取得和成功了,不需要太多,三到五点就够了。
N:中立客观的自我评价(Neutral self-awareness)
有大量的研究和数据证明,人们通常都怀有一种觉得自己各方面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会严重影响我们学习新事物时对自身的评价。
我将“中立客观的自我评价”总结为“学会内省”,时时刻刻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记录此时此刻自己跟自己的对话内容,并反省这种情绪、这种对话内容是否客观合理。
中立客观的自我评价对于正确认识自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强大的学习能力只有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
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擅长什么,在哪些领域有不足,承认自己不完美,接受悦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自己接受新知识。
如何提高中立客观的自我认知水平呢?
管理自我对话
识别->记录->再思考->重复
首先要能够识别出自己正在自言自语些什么内容;其次一旦察觉到自我对话的内容,就要把它记下来,因为当你记下这些自我对话内容时,你内心里会认为这些内容时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而不太像是属于你个人本性范畴的内容;然后要对自己写下来的内容进行思考,“事情真的像我想的那么糟糕(美好)么?”,要学会引导思维而不是让思维引导了自己的行动;最后,将这些步骤不断重复养成习惯,以便下次再需要学习新东西时有现成的“模板”可套。
成为自己的公正见证者
这点说起来应该是最难做的,因为“你对某件事情越投入感情,你就越难完全客观地去对待它”,就像指出别人的问题要比指出自己的问题难得多一样。但作者依然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步骤给我们:
识别和记录你在自己想进一步学习的某个领域目前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
然后问自己,我的对话准确吗?
在你不太确定的地方,问问自己,对我在这个领域的表现,我已经掌握了哪些事实情况?
根据你的答案,重新思考自我对话的内容,并将其改正得更准确
邀请到优质的“信息源”
好的“信息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成长,这样的“信息源”有三个重要标志:
很了解你
希望你好
愿意诚恳地反馈
E:永无止境的好奇心(Endless curiosity)
从婴儿时期就具备的好奇心,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但不得不说,对知识渴求的好奇心可以让人永远年轻。
要区分真正的好奇心和虚假的好奇心。真正的好奇心是“一种深刻而持续地想去理解、想去掌握的自我需要”;而很多时候我们口头上说好奇,但往往言行不符,这种好奇我认为是一种虚假的好奇。真正的好奇心,我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想要填补信息空白的动机;第二,这种追求“完全信息”的动机能够驱使行动。
在客观评价自己之后,可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搜索信息、请教前辈们,这一环节对获取新知识、培养强大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如何重新拥有无尽的好奇心?
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无关财富,而是自己真正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学习的东西,因为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所以也不会在意别人是否会认为自己很傻;
你感到好奇的主题是什么?
回想一下当你花时间探索这个题目时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
关于这个主题,你内心开展的自我对话有哪些内容?
最后,自我对话之后你会采取哪些行动?
通过自我对话和行动煽旺火焰。需要运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去替代那些阻碍好奇心激发的负面言语,可以试着学习纠正自我对话,并涉及一些实际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这个工作原理是什么?
我想知道我可不可以做这件事?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
我怎样能发现更多?
它为什么不像这样呢?
我想知道如果我去尝试会发生什么情况?
每天为好奇心的火焰添柴加薪。把保持好奇心当成日常的习惯,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W:愿意从差开始(Willingness to be bad first)
这跟前面提到的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悦纳自己有点像。都是强调要有“菜鸟”心态,对新知识要有开放的态度,不能因为自己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成就,就在重新开始学习某一新知识的时候趾高气昂。这种封闭的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有趣的例子:“棉花糖挑战”
21世纪初期,皮特·斯皮尔曼发明了一种协作类游戏,人们称为“棉花糖挑战”。这个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四个人为一组,他们手上的道具有20片意式细面、一米长的胶带、一米长的细绳、一粒棉花糖。他们有18分钟的时间去完成这个项目,要求是做出尽可能高的自由式站立结构来支撑棉花糖。
在超过五年的时间内有五百多人参与这项游戏挑战,皮特发现了以下这些现象:工程师和建筑师们做得非常好,商学院的学生一贯表现地非常糟糕。但你肯定猜不到哪个组表现得最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搭建起最高的结构。
答案是幼儿园小朋友!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皮特发现小朋友没有为“地位交易”浪费时间,也就是说没有为确定由谁领头的权利、地位纷争,他们上来就干;其次,他们尝试了很多,也失败很多,但没有非要去找一种“对”的方法;最后,他们向组织者要了更多的材料,而没有一个成年组的成员想到了这一点。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首先就是不要因为自己能力差而胆怯,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但同时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会新知识,并且从自己已经擅长的领域“借力使力”,利用任何与自己正在学习的主题相关联的、并且存在于自己经验宝库中的技巧和知识,把它们运用到自己正在学习的内容中,实现触类旁通的效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A-N-E-W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套学习方法。
祝大家早日变身成为学习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