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儿子做数学作业第一次用了27分钟,因为超过了 预计时间20分钟,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情绪。而第二次做作业的时候,儿子用了17分钟,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了,非常高兴。
也许事情就此结束。然而,作为有教育意识的父母还需要敏感地捕捉机会,紧接着问问孩子:“我真的想知道,这一次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故事中,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想了一会回答道:“其实,我就是想着赶紧写完就可以自由时光啦。所以我写一个题不抬头,接着写下一个,赶紧赶紧……”
听到儿子这样的回答,我感觉很庆幸当时多此一问。因为,在他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他内心的一个小目标“写完就可以自由时光啦”;看到了他为达到这个小目标所采取的策略“写一个不抬头,赶紧写下一个”;看到了孩子有了初步的时间感。
对于孩子来说,当他试着回顾过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自我对话,会去思考总结这次做好的经验。也许这一次是偶然的,也许下一次未必就如这次一样迅速,但是常常有这样的总结思考,会让孩子看到规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孩子大班的时候,放学后几个孩子会一起跳绳,有的孩子常常因为跳得不好,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生气。我们也看到陪伴的父母或者老人会急于去安慰孩子“跳不好没关系。”而孩子听到这样的安慰语言,情绪似乎也不会好转,有时还会更坏。
关注孩子的情绪不代表时时刻刻干扰他的情绪体验,当孩子跳绳不满意而生气的时候,父母也不要急于去干扰或者安慰孩子。此时,不妨让孩子完整地体验整个情绪变化的过程,也许孩子一开始不高兴,但还是会继续跳。父母不妨试试与孩子事后总结讨论:“刚刚看你可着急呢,可是后来你又继续跳起来,妈妈好想知道你当时想了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啊?”
也许我们会从中听到孩子内心那些看不到的想法,或者自己说服自己去挑战的经验。给孩子一个我们成人认为的好办法,不妨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在体验的过程中思考与总结。
大道至简,看到有很多教育智慧的人也都在这样做着。去年,跟随李小福老师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启蒙课程的时候,李老师也多次强调:当孩子用数学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做数学题的时候,父母也不要轻易评判孩子的答案,不妨多问问孩子“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李老师还强调:即便孩子一开始的答案是错的,但是在复述的过程中就在自己纠错,而且会强化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即便孩子一开始的回答是对的,也不要急于评判和表扬,尽量问问孩子,让其复述自己计算的过程。这个复述的过程,恰恰可以将孩子大脑中看不见的思维“可视化”。
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不仅需要敏感地捕捉到孩子每一天中小小进步和突破,还需要及时地带着真诚与好奇问问您的孩子:
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真的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现在就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