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地址:
https://m.youku.com/video/id_XNzkzOTQyNTAw.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source=&ishttps=1
上大学时就非常喜欢这位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喜欢他的著作、哈佛公开课程、TED演讲和包括在中国大陆的很多讲座,更钦佩他要以自己之力、借互联网之力,最大程度上建立“全球化课堂”的想法与行动。每每与其思想接触,则醍醐灌顶、思考颇丰、积极充实;而不知为何,在上大学前,就条件反射地对那些思维过于经济化、金钱化、“实用”化和功利化的人,本能地对那些充斥着不可一世的自傲自大、完全没有尊重他人的不同经历与思维方式的想法的家伙们,抱有几乎是不可逆的深深厌恶之感,对其之内心感受,如常人视夏夜之蚊蝇。
我觉得很值得思考的事情,是包括桑德尔教授在内的很多本身有着经济学教育与训练的学者们,对经济学的本质的思考,这些真正的教育家们都不一而同地提到:所谓的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对某种客观现象的总结,在最初被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提出之时,就从未超出道德和哲学的范畴,只是作为道德与公共善的一个分支和子集,只是一种中性色彩的工具而已,从其诞生伊始,就从未被视作一种用来强制所有人接受的价值观。而正如桑德尔在其著作、课程和讲座中提到的,这种工具现在已经愈发以偏消极的形式,渗透到人性善与道德领域,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愈发工具化、金钱化与条件化——而在作为被某组织视为“P民”的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能够愈发看出这种负面影响的可怕之处,如病毒般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人性之良善、家庭之和睦、情感之真挚。而最最可怕的,就是一个个个体,对其肆虐的默许,无论其行为是否主观、无论其心态是否主动。
虽然生在一片(除所谓的基础教育之外)没有任何教育的土地上、虽然生在一个管家借父母之名义厚颜无耻地施行不容任何异议的一言堂的“和谐之家”,但无论如何,通过有限的互联网资源,依然能够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学者的思想,还是一件能够让人在心灵上颇感充实的事情。
正如桑德尔所言,“是否要生活在一个凡事都要以待价而沽的、过度金钱化和经济化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的社会,其实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依然有着自主思考的个体的自主选择”;也正如包括桑德尔在内的诸多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学者,对包括经济学这一客观存在在内的诸多事情的洞察:最终,人们依然要回到人性良善这个自然选择上来,对其涉及到的道德困境与抉择,进行自然的思考与辩论,因为这些事情和每个个体都是息息相关。因此,我想任何过于经济化、工具化、“实用”化、金钱化和物质化的思维和个体,其内心或许将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