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指出:要把培养兴趣作为教学目的,使兴趣伴随一个人的终身;要把兴趣作为教学手段。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过程中,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一些实践。
古诗词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诵读古诗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咀嚼、玩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兴趣的激发。
(一)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诗人写诗,大多由情而发,在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欲望。如背诵《题李凝幽居》时,先给学生们讲“推敲”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再引导学生背诗,他们会饶有兴趣地背起来,自觉地在诗中体会推敲的含义。他们也会觉得一种学古诗是很有趣的,从而激发背诵经典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讲述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
(二)抓住契机,推荐引导。
直接给学生推荐古诗,让学生背诵,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能够及时抓住周围环境和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初春时节,小草刚刚冒出绿色的小芽时,带学生一起背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感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别出新意。清明节前后都会下起绵绵春雨,带学生一起背诵《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有了周围环境的依托,学生很容易进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
(三)课内活动,游戏激趣。
带孩子们玩“穿越”的小游戏,设想让一位位大诗人来到我们身边,来告诉孩子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李贺“锦囊储诗”;王安石又娶媳妇又中状元,所以做双喜肉;李白佩服前辈孟浩然,所以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才留下了千古绝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透过这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我分明看见孩子们眼里对经典的茫然变成了渴望。
接下来,我再陪孩子们了解诗人的大体风格,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白清新;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的婉约凄切.....我们陪着古人或喜或忧,或成或败,就这样,经典来到了我们身边,经典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灵动起来。
(四)紧跟形势,感受美好。
把《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流行的节目搬上课堂,让孩子们了解经典永不过时,经典会永远流传下去,了解经典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尤其是让他们看康震老师,郦波老师的评价,感悟经典的神韵,经典在新时代的含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无论是对背诵的过程,还是对背诵的结果,都兴趣盎然,把背诵古诗当成一种爱好,那么背诵古诗将成为他们的主动的需要,而不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