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无义战”那样动荡的历史时期,他以仁德而不是靠武力讨伐而受到人们尊重的。他曾大力支持和帮助晋惠公、晋文公两任国君登基,多次解救晋国饥荒,尽管晋国这两任国君有时对秦国却信用不高,甚至有所伤害。这个人就是秦穆公。秦穆公又称秦缪公,嬴姓,名任好。他总是以大局为重,不念旧恶,该支持还是支持,并保持了两国王室通婚的亲密关系,结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是对秦、晋两国关系的总体评价,但并不是一点矛盾都没有,有时也会发生一些局部战争。这里就说说在这些局部战争中秦穆公的超常表现。
公元前628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病故,有人建议晋军“潜行”(偷袭),乘机消灭臣服于晋国的郑国,以削弱晋国的影响,但秦国的大夫蹇叔和百里奚坚决反对。
他们认为,秦与郑相距甚远,晋国大部队运动不可能做到 “潜行”(难以保密),对方肯定能做好应战的准备,偷袭不可能得手;同时,秦、郑之间还间隔周王室,即使把郑国消灭了,秦国也不可能隔着周王室领地去占领郑国,那只能便宜了与郑国相近的晋国。秦穆公可能是因为受晋国的窝囊气受够了,竟不听蹇叔的劝阻,决定派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率大军向郑国“潜行”。但孟明视在行军的过程中发现郑国已经得知了消息,做好了应战的准备,觉得难以硬攻,又不能在无后援的情况下围城,就与西乞术和白乙丙商议撤兵。后来觉得不能白跑一趟,于是在回军的路上把一个叫“滑”的小国顺手给灭了,掳获大批财物。途经殽山的时候,被晋国新君晋襄公率领的军队和姜戎部落相助的军队一举歼灭,孟明视等三将成为晋军的俘虏。
后经晋文公的夫人也是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母亲文赢说情,孟明视等三将侥幸获释。秦法严苛,对败军之将一贯处置甚严,谁知秦穆公不但否决了群臣要求处死孟明视的提议,而且穿着丧服(悼念阵亡将士),迊到雍城郊外大哭,责怪自己没有听从蹇叔和百里奚的劝告导致决策错误,不仅没有降罪三败将,还让他们官复原职,孟明视等感激零涕,更加尽忠职守,发展生产,重整军备,使秦国很快恢复了元气。
仅隔一年多时间,公元前625年春,孟明视又奉命率秦军进攻晋国,东渡黄河,在彭衙与晋军相遇,秦军又被晋军击败。由于殽之战失败被俘又被释放时,孟明视对追赶他的晋军将领说过“三年将拜君赐”的话,所以晋国人就称秦国的失败军队为“拜赐之师”,成了晋国人的一个笑料。孟明视灰溜溜地回到秦国,秦穆公依旧没有责备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好好干。于是孟明视更加竭力“增修国政”,秦国的实力反而更加强大了。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带领孟明视等,统帅秦国的复仇之师又渡黄河,在王官这个地方终于打败了晋军,晋军只好坚守不出,秦军在晋地耀武扬威一个多月才回军,有力地挑战了晋国的霸主权威。
公元前623年,也就是王官之役的第二年,秦国以孟明视为统帅,用由余计谋分化和讨伐西戎各部,一举征服十二支西戎部落,向西开辟了千里疆域,受到了周王室的表彰,奠定了秦国的霸业,孟明视也从屡败之将成为秦国霸业功臣。
秦穆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秦穆公容错纠错,是勇于担责的表现。殽之战,既有秦穆公决策上的失误,也有孟明视等在回军的路上进行不必要的消灭滑国、抢夺财物和对晋军在殽山隘口截杀缺乏警惕等因素,但是秦穆公却只一味责怪自己,以敢于担责的精神来影响和启迪下属。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影响自己的威信,反而更令下属钦佩,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责任。那种在荣誉上争先恐后、在责任上上推下卸之辈,是不可能有秦穆公这种担当的,他们也不可能令人口服心服。(文/韩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