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话文]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
当初,孙权宠爱会稽潘夫人,生下小儿子孙亮,孙权非常喜爱这个儿子。全公主孙大虎与太子孙和有矛盾,便想预先与孙亮结交,于是常常称赞孙亮之美,并把她丈夫之侄全尚的女儿嫁与孙亮为妻。
[点评]
可以看到孙大虎的心机,后来孙亮继位,她凭此背景,又兴风作浪好长时间。
孙权对鲁王孙霸结交朋党来陷害自己的兄长,心中十分厌恶,对侍中孙峻说:“兄弟不和睦,臣下就会分党分派,袁氏之败,又将在东吴出现,成为天下笑柄!如果他兄弟当中一人得以即位,能不大乱吗!”从此有了废除孙河,立孙亮为太子之意,但是,又犹疑拖延数年。孙峻,是孙坚的弟弟孙静的曾孙。
秋季,吴王终于下令幽禁了太子孙和。骠骑将军朱据进谏说:“太子,是国家的根基,加之他平素性情仁和孝敬父母,所以天下之人都爱戴他。从前晋献公宠幸骊姬,除掉太子申生;汉武帝轻信江充,而戾太子刘据冤死。臣担心太子不堪其忧,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到那时陛下即使象汉武帝那样建立思子之宫,恐怕也无可挽回了!”孙权不听。
朱据与尚书仆射屈晃,率领各个文官武将,将泥土涂在头上,自行绑缚,连日到宫门跪求放了孙和。吴王登上白爵观,见到他们,十分厌恶,下书斥责朱据、屈晃等人“你们没事找事!”
无难营督军陈正、五营督军陈象也各自上书直切进谏,朱据、屈晃也仍然坚持进谏不止;孙权勃然大怒,诛杀了陈正、陈象及其家族。又把朱据、屈晃带入殿中,二人仍然口谏不止,叩头流血,言辞声调毫不软弱。孙权下令各责打他们一百杖,又把朱据降职为新都郡丞,把屈晃罢官退居乡里,各个官吏因进谏获罪被诛杀流放的数以十计。
吴王终究还是把太子孙和废为庶人,流放故鄣县,将鲁王孙霸赐死。杀了杨竺,把尸体扔到江中,又诛杀了全寄、吴安、孙奇,都是因为他们与孙霸勾结并诬陷孙和的缘故。
当初,杨竺年轻时就有名气,而陆逊认为他终究会毁了自己,并劝说杨竺之兄杨穆与他分家。杨竺出事,杨穆因多次劝阻告诫杨竺而得以免死。朱据被流放,还没有到达任所,中书令孙弘以诏书追上,将朱据赐死。
孙权立其子孙亮为太子。
[点评]
这就是东吴重大历史事件“两宫之争”的大结局,孙权的儿子孙和本来已经被立为太子,住在“南宫”,四子孙霸被封为“鲁王”,因此,史上又把这次储争称之为“南鲁之争”。
孙权是南鲁之争的“埋雷者”,又是最后的“引爆者”,最后孙霸被赐死,孙和后来又被弄权的孙峻以小皇帝孙亮的名义赐死,相当于也是孙权间接害死的,而孙权的女婿朱据(孙权小女儿孙小虎的丈夫)、外孙全寄(孙权大女儿孙大虎的儿子)也被杀死。不仅如此,数十位大臣被牵连,算上被灭族的所有人,被杀的数目肯定超过三位数,这是一次怵目惊心的大屠杀!
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干?
其一,孙权晚年昏聩,情绪治国。
他的第一个错误,为储位“埋雷”。既然立孙和为太子,就应该坚定不移地予以政治地位的肯定。可是他却因为不喜欢太子及生母,就极度宠爱四子孙霸,规定太子、鲁王享受同样的待遇:“鲁王霸有盛宠,与太子和齐衡。”这样就使孙霸有了夺储之心。孙权年事已高,谁是继承人,谁就是不久的最高权力统治者,这样就不是两人之争,而是两大阵营之争,如果己方获胜,在将来就能够成为新一代君主的核心圈子,所以党争愈演愈烈。
他的第二个错误,偏信“小棉袄”,进一步导致太子失宠。孙权非常喜爱步皇后,步皇后死后,就把这种爱转移到她大女儿孙大虎身上,女儿说啥他都信。孙大虎说了太子孙和的坏话,从此,谁为孙和争辩,孙权就迁怒于谁,甚至问罪,开国功勋陆逊就因此含恨而死。
他的第三个错误,对南鲁之争不及时制止,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如果想让孙霸继位,那就早点把孙和废掉,否则就堂堂正正地明确孙和的太子名分。非得等到“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局面形成,这才不得不采取行动。这样已经对他的子孙后代及孙氏政权造成了严重伤害。我觉得他这时出手,仍然是情绪用事。因为这会儿,孙权宠爱的是潘夫人及小儿子孙亮,他为了给孙亮铺路,所以才这么干。
其二,孙权是既糊涂又不糊涂,他在为自己的爱子孙亮下一盘大棋。
孙亮年幼,在孙权死后能否保住皇位,这可是个很现实的大问题。
把太子废掉,必须把拥护太子的势力连根拔掉。为孙和带头“闹事”的是朱据,而朱据有军政大权,又是孙权女婿,如果不把朱据他们除掉,孙亮即位,他们很可能发动政变,重新拥立太子。至于陈正、陈象,因为是近卫军的首领,属于“武装力量”,他们有倾向性,这非常危险,所以也要灭族预警。
孙权已经对爱子“移情别恋”,孙霸极其拥趸自然也逃脱不了被清洗的下场,否则也将是新太子的巨大威胁。孙霸一伙人的命运更惨,都直接被诛杀。
至此,“南鲁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孙权为了给新太子扫清道路,不惜献祭其他儿子以及皇亲国戚的性命,可谓毒于猛虎,无复人理。
然而,即便是一代枭雄,也只能管得了他身前,管不了他死后。这场长达八年的争斗,大伤东吴根基,埋下了内乱和败亡的命运。孙权死后,孙亮即位时年幼,没有能力掌控朝政,形成了诸葛恪、孙峻、孙綝权争擅政的乱局,东吴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酿造“南鲁之争”,是孙权一生最大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