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子
少时,在农村,是很重视端午节的。只不过,在农村,人们更愿意称它为五月节。
记忆中的五月节,系五彩线儿,缝荷包,煮鸡蛋。这便是小的时候,对五月节全部的印象。
至于,这其中的为什么,从来没想过要去探究。
到城里上学以后,才知道,城市里,人们管五月节叫端午节。入市从众,也开始把五月节说成端午节了。粽子,也是这个时期才吃到的。包粽子的材料有箬竹叶,糯米,红枣。可是,在北方的农村,没有箬竹叶,也可以用芦苇叶替代。不过,即使有这些食材,也没有谁能想到把它们做成粽子。说到艾蒿,在农村那片土地上,随意便可采到。可是,直到去城市里上学前,没能知道这是端午节里的习俗。不得不说,当时,北方农村的五月节里缺少了许多的文化内涵,仅仅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节"而已。
尽管如此,五月节依然是令孩子们所期待的。必竟,这个节日里,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80年代,在农村,蛋类也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吃到的。村里人养鸡、鸭、鹅,是能拿去换钱的。即使不卖,这蛋也如货币一样,可以换物。所以,不是生病或是生孩子,恐怕是吃不到的。但是,五月节除外。这一天,家家户户差不多都会煮上一盆的蛋放在那儿,随便儿吃,也不会有人拦着,只因这是五月节。
童年时,母亲会在五月节里,把她做活儿用的乳白色针线袋儿取出来。她动作娴熟地解开大钱儿扣,把五种色儿的线团儿取出来,捻在一起,做成一条长长的五彩线儿。五月节的早上,吃早饭前,母亲会为我和哥哥系五彩线儿。手腕、脚腕、脖颈,都会系上。在五月节后的第一个下雨天,再由母亲剪下来,由我们自己把它丢到雨泡儿里。我曾好奇地问过母亲,母亲说的大致意思是:把这五彩线儿剪下来,它会变成一条虫子,而我们,在这个夏季就不会招虫子了。小时候,听母亲这么讲解,觉得挺神秘的。也曾在剪下五彩线儿后的几日里,常到水泡儿那儿看看,想看它是如何变成虫子的。直到那五彩线儿没了踪影,才以为是它果真变成虫子爬走了。这是唯一一个母亲讲给我的有关五月节的事儿。
至于缝荷包,那还是我和玩伴儿范春燕学会的呢。两块方形小花布,一些棉花,一些香草儿,一条五彩线儿足已。只听老人们说,香草能驱蚊虫,戴上它做的荷包,定能让它们不招身。而吃鸡蛋,我便不知了。
直到教学了以后,才开始普及端午节的知识。关于端午节系五彩线儿,也有了新的释解:五彩线儿中的五彩即为白、绿、蓝、红、黄,它也直接对应着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彩线儿又为五彩长命缕。至于,把它剪下来,是有避邪和防五毒之说,寓意会有好运来。不论是母亲所言,还是找到的百科知识所解,我都认为,它们是教学中的亮点。
尔后,我还找到了那个关于端午节吃蛋的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瘟神,总是在五月初五下到凡间播疫,受害的多是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母亲们看不得孩儿受苦,便到女娲庙磕头求救。女娲便下到凡间,找到了瘟神,告之他,凡间皆是她的嫡亲孩儿,不得伤害。瘟神深知女娲法力无边,不便得罪,便问女娲嫡亲孩儿什么特征。女娲说,胸前挂着蛋袋儿的孩儿都是。待这一年端午时,瘟神来到凡间,看到每个孩子的胸前都有一个网状蛋袋儿,便认为都是女娲的嫡亲孩儿,自此便不再前来播疫。而民间,便流传下来吃蛋的习俗了。这个传说,自认为解释的挺好,把母爱融入进来,更充满了温暖感受。
而吃粽子的习俗,大多都知道,那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而采艾蒿,则是将它们采来后,用以泡在水中,擦拭身体的各个部位,目的是为了驱走蚊虫。
教学中,和孩子们过了十几个端午节了。我会将知识和习俗,统统讲予他们。我也会带领孩子们亲身体验和感受端午节的地方民俗。也会找到南北方过端午节的不同,讲予孩子们。孩子们是喜欢游戏的,可以把知识点编成游戏,增加趣味性。正如吃蛋的时候,我们增加了涂鸦和撞蛋的环节。涂鸦是我一时兴起想到的,只是觉得乱涂乱画是孩子们的喜好,在一枚小蛋上做画,是很有趣味性的。更能让孩子们对端午节产生印象,记忆也会更深刻。而撞蛋游戏,古以有之。谁的蛋撞破了,寓意好运,而谁的蛋若总撞不破,也寓意着好运将随之而来,紧紧跟随。带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并真实体验,让他们对祖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虽是个祭祀节日,却能为亲人祈福安康。这些年中,难忘与孩子们过的每一个端午节。看到他们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知识盲点,心满意足。把我儿时怀揣着的为什么,破译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不再有我那时的茫然。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可以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而我们那个年代,一切的电子设备都没有,书籍也匮乏,想获取些知识,是很难的。
忆端午,忆苦思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