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与白百合出轨事件同时热的发烫的还有网上疯传的一段视频,一岁多男孩的妈妈,因为另一个女孩推倒并踩了腰,致使这个妈妈受不了,进而像暴怒的母狮子一样,甚至旁边的一个大人也遭到了攻击。
做为妈妈奋起保护自己的孩子,非常理解。尤其初为人母,体内被注入从未有过的一股能量,一种强大的保护欲油然而生。但是除了理解,我想谈谈关于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妈妈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这话我认同,但是天天保持平和做不到,因为人始终保持一个状态就不是人而是机器了。当外部的刺激一旦出现,就会有很多的身体反应和情绪体验。就像视频中男孩的妈妈,有反应,很正常,但是刺激和反应不成正比。当然。新手妈妈本身的焦虑就比其他人高,但是我们毕竟经过了社会化的,管理自己的情绪非常必要,尤其在孩子面前。
情绪无好坏,因为在人类进化中很多的情绪都是自带的,比如恐惧、愤怒、悲伤和高兴,保证个体的生存及社会化的连接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任何的情绪都不能在控制中消失,而是管理、疏导和转化。
给孩子树立界限
当孩子的言行妈妈认为不妥或者违反了规则,直接对孩子表达,你这样做妈妈很生气,一定强调是孩子的行为让你生气。这样做首先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同时让孩子学习人和事的区分。
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说明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在传染过程中是由高到低,往往最弱小的孩子成为情绪的终结者和受害者。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孩子让妈妈有多愤怒,而是勾起了自己内在很多的情绪体验。要带着这份觉知告诉孩子,妈妈此刻的情绪与你无关。这样做可以减轻孩子的内疚感,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觉得都是自己不够好,妈妈才有这样的反应。让孩子知道妈妈的情绪我可以不用负责,那是妈妈的事情。良好的界限,对孩子未来的成熟是保障。视频中的妈妈看似为孩子好,实则是在处理她自己内在的焦虑和恐惧,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推,那个妈妈的愤怒刺激到了她的身体,所以强行拉过对方的小女孩给自己的孩子道歉,道歉对她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她的孩子。
帮助孩子识别情绪
头脑的确是个好东西,否则社会不会进步,科学不会发达,只因如此,才越来越依赖头脑,并确信无疑的捍卫自己的头脑,而屏蔽了感受。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问来访者最多的问题就是,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可见感受对一个人来说比头脑更重要。妈妈要引导孩子识别情绪,比如当孩子被别人攻击,妈妈对孩子说:他打了你,你哭是因为你很生气对吗?你也很委屈,是吗?当把情绪与身体做连接时,孩子的感受性会更强。
同时学习识别t他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网上有篇报道,妈妈与爸爸吵架想跳楼自杀,读高中的儿子安然的躺在床上玩游戏,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全然无动于衷,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同理心。包括校园欺凌及虐待小动物等等。父母要培养孩子什么,先做榜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父母都懂,但是往往做相悖的事情,所以孩子做不到就很正常。
学习与情绪共处
情绪与人的思维、认知和归因有很大的关系,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事件A并不是引起情绪C的原因,而是认知、思维B,如果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一直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就像视频中的妈妈,认为我的孩子小,你就欺负他,这样的认知当然让她更愤怒,甚至在家长道歉的前提下,还是不依不饶。但是她的丈夫认为道歉了,孩子又没有受伤,阻止她把事情闹大,这就是明显认知造成的不同情绪体验。所以与情绪共处重要的一点就是觉察和觉知,感受自己的身体,调整自己的认知。
当父母学会与自己的情绪相处,面对孩子就可以做到相对的情绪稳定,孩子一样可以习得到。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只情绪的小魔兽,学会安抚,适当带着出来玩玩并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不要被小魔兽操控,否则破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