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陪孩子散步,发生了一件小事。
我和孩子一起去逛商场,孩子希望逛一小时,然后回家继续玩游戏。我也同意。路上商量到了商场做什么。孩子说:“买杯饮料吧!”。我说:“好,那我去买一个香水。
开心的走到商场,先去买饮料。队伍排得很长,估计要好久。我耐心陪了他一会,为了节约时间,我说:“我先去买香水吧,很快回来。你自己排队,拿到了奶茶去找我。”孩子拒绝了,要我等着一起去。我同意了,大约过了10分钟,饮料做好了,孩子边喝边走,来到几米以外的饰品店。
我拿了几个香水闻了闻,孩子就不耐烦地催我。不停抱怨香水的味道有多难闻。我简单地选了一支便去结账。孩子更加的不耐烦,回家的路上因为说了几句话,他更是非常烦躁的发了脾气。
孩子不停抱怨因为闻到了香水的味道让他头疼。这时候,我感受到了他的着急。我知道他是着急回家玩游戏了。我只是看着他的背影。没想到,快要追上他的时候,他又开始抱怨,说了一些以后不许让他闻到香水味道之类的话。(他其实对味道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因为之前有一次带着他和小表弟一起去,他们还很有兴趣的闻过这些香水)”
这时候,我也感到了非常愤怒!我脱口而出“我扔掉了可以了吗?”随手将香水扔到了路边。我非常明白,这个行为的不妥。我迅速识别出来我愤怒的背后原因是,我希望得到尊重。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激怒我的另一层原因是,在孩子抱怨的当下,让我感受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情绪平和的无力感!
显然,我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语气严厉而急促。我对孩子说:“我明白你想着急回家玩游戏,但是请你尊重我!这个香水的味道是给你闻过的。并不会让你头疼。你一路的抱怨我。你和我提要求的时候,我有不耐烦吗?你买饮料,我等了你很久,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提出自己先去。但是我只用了几分钟,你就这样的抱怨!”孩子歪着头,非常不耐烦的说:“我错了,成了吗?”
我依然严肃的说:“我不接受这样的道歉。你现在的样子是想用道歉这个方式快点结束我们的谈话。而不是真的认为自己错了。道歉是真的认识到我错了,那么下次尽量避免这样做。我希望你下一次不要用抱怨别人来表达自己的不耐烦!”这时候,孩子态度稍微好一点了,我也冷静了很多,态度和缓的说:“去把东西捡回来吧。”
几分钟到家了。姥爷看到孩子不高兴的样子问他怎么了。孩子说:“我妈等我买饮料,我不愿意等我妈买东西,我惹我妈生气了!”姥爷表扬他这样回答真是太好了。有事儿能好好说出来而不是不言语。这时候,我已经冷静下来,恢复了平静。
我对孩子说:“你想一想,你一路生气的抱怨我是什么原因?”孩子说:“我就是着急想回家玩游戏!”我说:“对,很好。这就是你生气的原因。但是,你却一直用抱怨我不该买香水,挑剔我买的香水味道不好闻,责怪我喷的香水让你头疼这些来发泄是不是?”孩子说:“是的。”
姥爷说:“那你在商场跟你妈说想早点回去的事儿啊?”孩子说:“没有。我就是着急。”姥爷说:“那你要是直接说出来,跟你妈商量,她是不是就更快点儿?下次再有这样的事儿,你该怎么说。”孩子说:“我说我想回家了,您能不能快点走。”我说:“是的,你这样说,别人就能明白了解,会和你好好商量的。”姥爷也夸奖孩子说:“这样沟通太好了。你最近进步很大,以后再遇到着急的事儿,就这样有要求直接说!”
事后,我也反思自己。我愤怒的开关是不被尊重。下一次,我应该在感受到孩子急躁的同时就先想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忍耐。如果我一开始在感觉到孩子急躁抱怨的时候,就先冷静一下,觉察孩子背后的需求,和孩子好好商量,也许就不会发生到后面的事情。
其实,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背后的理由。读懂情绪,便不会害怕情绪,对抗情绪。读懂情绪,便可以走进情绪,驾驭情绪。没有糟糕的情绪,只有糟糕的处理情绪的方式。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情绪和情感是硬币的正反两方面。我们能够悲伤,便有悲悯他人的力量。我们能够愤怒,便有抗争的力量。
大卫霍金森曾经说:“情绪的本质是能量。”所以,所谓的负面情绪,不是情绪本身负面,而是处理的方式不够好,带来了不好的结果。比如,一个人很愤怒。他把愤怒变成积极改变现实的力量,便会奋发上进。而他把愤怒变成破坏的行为表现出来,便成了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强迫自己不要有负面的情绪,而是寻找积极的方式处理情绪。
而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孩子也不会天然的能够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不允许孩子有情绪。而是我们先学会识别情绪背后的需求。再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最后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