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看了一部电影《釜山行》,这部剧在去年刚上映的时候很火,影评泛滥。隐约记得当时看过几篇,讲的都是人性,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恶、人性中的自私和挣扎。
再想到这几天炒得沸沸扬扬的陕西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医院和产妇婆家各执一词,不论是谁的主要责任,都是道德审判的生死关头。
原来,生与死,是最考验人性的时刻。
我们小时候学三字经,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恶?到现在都有很大的争议。
《釜山行》中,面对生死,有始终温暖向善的夫妻、有从冷漠自保到愿意护人周全的基金经理、有从头到尾就自私到损人利己的西装男、也有从天真单纯到后来鼓起勇气反抗的棒球小情侣,还有一群面目模糊的、摇摆不定的乘客。
每个人,在生死这面照妖镜面前,都原形毕露。
02
看《釜山行》的时候,弹幕上有朋友提到张国立演的《一九四二》,于是我也找来看了一遍。
《一九四二》讲述的是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
影片中的人物分径渭分明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一口吃的,卖儿卖女卖自己的难民。
另一类是站在高处冷眼旁观,无奈、冷漠、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官员。
最初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到最后会饿到要吃自己养的猫。
开始时拒绝地主少爷“潜规则”的贫农妇,饿极了愿意为了一块饼干和长工睡觉。
而她们最后,一半为了自己,一半为了家人,都成功的将自己卖了出去。
在望不到边的饥饿面前,别说尊严,连生死都没人在意。
死就死吧,早死早投胎。
奈何还活着,就还有求生的本能。
这部剧虽也惨烈,剧情却不如《釜山行》那样紧张激烈,只是如同一根细线,缠绕在你的心上,慢慢的越收越紧,最后让你透不过气。
《一九四二》与《釜山行》,都是赤裸裸的人性展示。
一个是钝刀割肉,一个是铡刀上头。
都有不堪,也都有温情。
人性,到底是善是恶?
03
我想起了《活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饥饿的年代,福贵的女儿凤霞在地里挖到了一个红薯,却被王四抢去了,王四欺负凤霞不会说话,硬说这个红薯是自己找到的。
于是两家请队长来断公道,队长建议红薯一人一半,却在分红薯的时候砍下来一块给自己。
王四坏吗?福贵也说,王四并不坏,他被抓壮丁不在家的时候,王四还帮他家干过活儿。
能说队长坏吗?恐怕也不能,在平时,他怎么都不会干这种事情。
可是在特殊的时刻,人性中的恶被激了出来。
所以说,人性中的恶,有时是环境造成的,有时是制度强加的,当然,有时候确实是人性中固有的。
我自己也在想,假如自己处在这几种局面,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呢?
真的很难说,因为再怎么凭空想象也无法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在生命没有真真切切受到威胁的时刻,所有高尚的说辞都有站着说话不腰疼嫌疑。
04
忽然觉得,在生死关头,所有的人性都可以被理解。
明哲保身可以被理解,麻木不仁可以被理解,损人利己也可以被理解。
马家爵因同窗的讥讽和成长的经历导致的性格缺陷,怒杀室友似乎可以被理解;
那个为了给孩子筹钱治病而抢劫的父亲,他的犯罪行为似乎也可以被理解。
但是,可以被理解,并不值得被原谅。
作了恶就是作了恶,任何理由都不能够成为作恶的借口。作恶,只是因为选择了恶。
否则,人心还有什么动力向善呢?
人性很复杂,人人都自私。
在生死关头,能够克服人性的自私和软弱,而传达出来的善意,才更加难能可贵。
一位朋友曾问我:你觉得怎样才算是个好人呢?
我想了想说:人人都自私,自私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坏人,遇到一件事情,先为自己考虑是本能。但是在做选择的时候,如果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还能尽量的替别人考虑,就算是好人了。
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尽量的多替别人考虑一点点。
05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人都是经不起诱惑的,无非是价码的问题。
他跟我提到那个很出名的小测试:
有人对一位美女说:给你一万块钱离开你的伴侣。美女很不屑;
一百万呢?美女开始犹豫;
一千万呢?美女心动了;
五千万!美女立马同意了。
我一点都不怀疑这个测试结果。
哪怕美女一身傲骨,并不是拜金女,但如果换一种情况,她急需这笔钱的时候呢?就未必经得起考验了。
而事实上是,即使没有特殊的环境,大部分的人性也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并非迫切需要钱的人,在面对大笔金钱的诱惑时,也很经受得住考验。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样避免自己人性经受不住考验呢?
我想起了查理.芒格关于投资说过的一句话:我就想知道我会死在何处,然后我永远不去那里。
为了避免经受不住考验,有能力的情况下远离考验。
这个道理好比孟子所说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毕竟我们生活中,很少处于电影中那样无可选择的境地,大部分时候,还是可以择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