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Slogan你可能知道吧:慢慢来,持续做;成长,从易开始。很多人都认同,但是不见得做得好。我就是属于偶尔做不好的那个,今天就来讲一段黑历史,看看我的团队曾经的日常:
每个周末规划下个周的安排,为了提升效率,给大家安排了超出能力水平的任务(现在回头想,我的决策多么愚蠢)。我们工作分配安排到每一天,然后由各个部门负责人带领自己的团队研发产品,提供用户服务,进行市场推广等。由于要求的任务很多,很多时候项目规划还没有完成就开始推进任务了。可是思考不足就会导致风险变成问题,当问题暴露的时候,团队们又要赶着去救火。之后时间就不够用,大家都只能在吃完晚饭后回来继续工作,干到过半夜一两点都是常事。之后,没有精力倒头就睡,早晨起来都八点了,随便扒拉几口饭吃,然后没有安排当天的计划就开始工作。慢慢地,大家变得稍微遇到点挫败,就会卡住不知所措;可能完成了一个任务,也无法获得充足的意义感。
慢慢地,我发现团队内部开始积累问题,明明抱团取暖的成员们却有彼此看着不爽的眼神,没有针对问题交流但却开始彼此指责,甚至在我反复介入干预、多次强调都无果。我知道:肯定有某个问题发生了,而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发觉。
1月7号,我选择闭关,来对整个创业的过程进行综合反思,判断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才刚刚两天过去,我就尝到了甜头,怪不得那些老道士们动不动就闭关,知止而后定,定则生慧。就在今天,我发现了一个成长的悖论:当你成长的速度太快,很有可能阻碍持续的成长及质量。看看我所面对的问题:因为持续狂奔,很多问题和困扰都没有处理,幸福进化俱乐部这辆小火车的发展速度减缓了。
2
一位跟我学习知识变现的小伙伴问我:“老师,为什么你随便一下就可以变现呢?我这么努力怎么就不行呢?你是不是有秘诀?”看着是自己人,我就让他看了学习循环图。
这张图其实说了两个很简单的概念:积累和变现的关系。如何能够更快地积累?就是使用调用学习循环的能力,常见的有目标管理、刻意训练,这两个技能组合在一起,通常可以将积累的速度大幅度提升。而关键时刻,就是将所有的积累变现成产品、现金、影响力、口碑……
这张简单的图道理很深,这里我就简单提3点:
- 你只能看到别人5%的关键时刻,很难看到他们的学习循环;
- 没有95%的积累,就看不到5%的变现;
- 想要快速提升,要缩小圆环半径(这就是常说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概念)。
一张图解决了小伙伴的问题,同时也解释了第一部分提出的悖论——“成长速度快了,可能就无法成长”的原因。通常,我们会把“成长”理解成可以看到成果产生,如果成长很快,那就说明这个人可能一直处于“关键时刻”中。但是,没有持续的学习循环,怎么有持久的关键时刻呢?
想想看我在2014年出现巨额的知识变现,其实是来自2012年、2013年阅读了400多本关于个人成长和自我管理的书籍,并且持续在工作中实践。所以,我可以很容易在这个领域中站住脚。扭头再看现在,我和团队的伙伴都在考虑如何服务好用户,如何将课程做到更好,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学习循环,必然不会出现更棒的关键时刻啊!
厚积薄发啊,只有深厚的积累,才能一鸣惊人。如果积累用光了,还怎么能够持续显现光彩照人的样子呢?
3
现在回想一下我的出发点:“为了提高效率,给大家安排了很多超出能力水平的任务”,明显是一个说不通的逻辑,那我为什么还会被这种想法抓住呢?究竟是一个什么逻辑链条:
• 如果安排了较多任务,那么大家可以提升更好,成长得很快;
• 如果大家成长快,那么我们定的指标就可以更好达成;
• 如果指标达成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实现更多的营收;
• 如果有了更多营收,那么大家就可以又成长又有收益了;
• 如果大家都好了,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更快地发展。
想想这个链条上,出现了一条:“安排更多任务大家就会更快成长”的判断,现在知道了它是有问题的,但这个错误本质上是因为忽略了学习循环的存在。再往深挖,就是我过得太不从容了。
这个问题看似可笑,但是它存在各种“着急”之中:
• 我会把我的每个周排得非常满,但是其中并没有学习和思考任务;
• 很多人因为想要着急成长,非要参加那种速成训练营、21天的课程;
• 为了搞好自己的业务,不去和人脉进行沟通;
• 即使生病了,醒过来之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抓紧回到工作中;
• 一定要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才能够更快地发展。
很多时候,上述的着急者,即便被指出了问题,还要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我要为了团队负责啊!”“我要让家庭过上好日子啊!”“我要升职加薪啊!”“我要有竞争力啊!”不知道你有什么感受,我再也不会为我的无知和无能找这样的借口了。无知,就是不知道从容的力量;无能,就是不敢去使用更有效的方式提升。
4
接下来,我会调整我和整个团队的时间、注意力的分配,大幅度增加学习、思考的时间投入,让每个人都能开始变得从容不迫。即便可能会影响经营指标在短时间内略有下降,但是,蹲下是为了更好地跳起!
我有一个反思:我们经常会考虑成果导向,根据成果,分解形成任务列表,然后安排资源全力推进。而在项目化的思维中,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我在近半年的时间中都忽视了这个问题,我没有考虑到自己从容学习思考、团队能力持续提升的风险,然后还要挥鞭狂奔,果然有大坑等着我呢。
另外,剽悍一只猫告诉我了一个非常好的,判断自己想得对不对的方式:假设说我期待的是团队成长、大家有钱、幸福工作,那么直接看结果,现在是不是得到了这个结果?如果是,那你就是对的;如果不是,那就是错的!别给自己的无知无能再找遮羞布了,越遮越羞。
人的生命中真的要有些“冗余”。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冗余,只是可能暂时看不出它的价值在哪里。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自己的时间留下冗余,而这个前提就是认真判断自己的期待,是否被焦虑的小我所控制。
5
人的每次成长,看似是自己努力,其实更多来自他人的影响。我想,有几个人非常从容,他们共同的能量把我从急躁的深坑中拉出来。
赛美老师。她告诉我说:“永澄,你要考虑把自己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在一开始都做好保障,然后可以非常从容前进。开始的时候真的不用着急飞奔,人生很长,先跑不见得就是好的。”
日事清的刘磊。他告诉我说,他们的企业每天下午4点就下班了。这在北京这种互联网企业中是不现实的,但是他们就是做到了,他们的业绩不仅没有下降,还持续拿到了一轮轮的投资。他认为员工的扎实成长、清晰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上海的古严。古总来参加我的年度目标活动,我在给他作业点评的时候非常吃惊,他在2017年的整个目标中,全部都是学习目标,并且给自己的标准非常高。这份目标给我很大的触动,Sharp The Saw,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再一次通过实际案例得到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在看我公众号闭关思考后,给我写了一长段的建议来帮我找到我的时间,非常真诚、很在点上。
重庆的黄加一。他一直在跟我学习,他的每一次学习、每一个任务执行,都会非常扎实地完成,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啊?他说:“有什么好着急的,我来参加你的顶级课,跟着你总比我自己要快啊,你不是说要慢慢来,持续做么?”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啊,慢慢来,持续做。我自己怎么都有点忘记了呢?是因为着急吧?着急,是想要更多结果;结果,必须有深厚积累;积累,要留足充分冗余。这个时候,才能找到自己的捷径。捷径,并不是直接奔跑向那个成果,而是想清楚,找一条阻力最小的路,慢慢地、持续地走上前。
真好,看似再一次回到起点,可是我的理解已经不同,我又再一次升级。慢慢来,持续做,不仅仅是我的口号,更是我努力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