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则泰国公益广告,说的是妈妈、女儿和菠萝的故事。
妈妈没有上过学,不知道该怎么教女儿,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女儿从生活中学习。
当女儿拿起一个菠萝摆弄着,不知该如何下手时,妈妈拿起另一个菠萝,先切下其叶子,再把皮一点点削掉,女儿学着妈妈的样子,一会的工夫,便学会了削菠萝。
看到别的孩子开心地吃着冰激凌时,女儿很眼馋,可是妈妈囊中羞涩,只好将菠萝切成冰棍的样子,放在冰盒里给女儿吃。
女儿开心极了,夸赞道,“这比冰激凌还好吃,我们可以把它卖出去。”
于是,女儿胸前挂着保温盒,去菜市场卖菠萝冰棍儿,可是却没有人买。
孩子失落地回家问妈妈,“为什么没有人买她的冰激凌?”妈妈说,“你应该去菜市场,看看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
女儿又回到菜市场,用充满童真的眼光观察着。她发现,别人的摊位前都有一个牌子,标注着价格,并且他们都叫卖着自己的所售东西的特点。
卖辣椒酱的叫卖着:“五块钱一碗,十块钱三碗。”卖烤肉的叫卖着:“又香又嫩的烤肉,一咬满嘴汁。”……
所有的这些给了女儿灵感,她立刻跑回家,用彩笔画了菠萝冰棍儿的样子,写上“菠萝冰棍儿,每日好口味”的广告语,并将之贴在保温盒上,随后她又跑回市场上叫卖,“菠萝冰棍儿,好吃的菠萝冰棍儿,五块钱一个,十块钱三个。”很快,便吸引了很多孩子购买。
此时,开始出妈妈的画外音:“看到她从实践中学习,我很开心,自己试着解决问题,有一天我不在她身边了,我也相信她能过得好。”
广告最后定格在一句话上:“家庭教育是激发潜能的源泉。”
或许,这则广告,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2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习惯性地向大人询问,并不厌其烦地想去尝试,就像视频里的小女孩那样。
此时,大人的做法一般有两种,要么被孩子搞到心烦,劝导孩子放弃;要么像广告里的妈妈一样,给孩子以鼓励,让她自己学着观察和学习,不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家庭教育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源泉,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从这里学到的理念、技能、生存方式以及思维方法等,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下班路上经过学校,经常会看到接送孩子的家长,帮孩子背着书包,关切地眼神注视着孩子,不忍孩子受点一点苦。
孩子仿佛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到了校门口,接过书包,进学校了。
还有学乐器的孩子,吉他、二胡、古筝之类,统统都是家长拿着,孩子像个局外人,只负责去上课。
儿子上初中后,课程增多,书包很沉,他每天步行十五分钟去上学,一天来回两趟,有时我在窗口看他的背影,肩上背着书包,手里再拎一个手提袋,昂首挺胸地走着。
我想,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吧,一个不断承担责任的过程,一段必须由他自己独自面对的过程。
3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相伴孩子的前半生,却无法参与孩子的未来。
因为孩子终有一天要独立生活,即使现在我们能照顾孩子的生活,但他们未来的路,最终还是需要他自己去走。
而当他学会了思考、观察、独立,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可以独自安然生存下去。
愿我们,都像那位泰国妈妈一样,爱而不宠。既替孩子遮风挡雨,更应该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抽身,目送孩子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