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晓乐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 这本书中的每一则故事,都是一场生命的恶斗。
>> 父母的言行态度,随时随地都在影响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态度影响。
>> 没真正下水之前,说冷说暖,都没有意义。
>> 拥有秘密是辛苦的,拥有他人的秘密也很辛苦。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求生之道。
父母是一种太孤单的职业了,一旦他们的情绪找到出口,便会继续开发这条道路。
>> 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
>> 小孩子最恐惧的事情,很好懂的,那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 人人站在自己该立足的位置上,像颗拧紧的螺丝钉,社会这部机器会运转得良好
>> 更有不少家长把学校教育当作饭店的自助餐,可以满足他们所有的心愿。
>> 学校教育有如营养午餐,大部分的人负担得起的价位,不会太精致可口,也不至于难吃到哪里去,不想吃的学生请额外花钱去学校商店解决。换句话说,一套规则,一定有你家小孩占上风的场面,也一定有风向不对的日子,这才是学校教育,想吃高级自助餐的人请找家教、补习班或者更小班、更贵的私校定制——
>> 在此我是说小孩,都是独一无二的。
>> 小孩不是满足家长欲望、想象的容器,或者载体。
>> 小孩也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往自己喜爱的方向捏来揉去。
矫情一点说吧,小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属于自己,不是家长或任何人的所有物。
>> 母亲说,父亲是“成了婚的单身贵族”,这个譬喻很好。
>> “知识是很宝贵的。
>>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背后有不同的故事
>> 我想,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种“典型”。
>> 例如巧艺,她让我看见同侪之间竞逐家境的心态,以及一对学历上吃过苦头的父母,梭哈自己的人生,只为子女换取一个“可能”更有前景的未来;譬如若娃,我为了她,翻找不少多动症的资料,想厘清他者急于撕除的标签,为什么成了若娃母亲的定心丸,这背后是怎样的生命经验;或者眼镜仔的母亲,或者茉莉,她们让我思索多重角色的冲突,在妻子、母亲甚至媳妇的折冲之中,她们最终为了取得什么而舍掉了什么,又是为什么。
我对茉莉印象尤其深刻。明玉不是个擅长爱人的母亲,明玉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创伤,或多或少借着女儿茉莉的人生还魂了,茉莉却没有让这样的创伤在女儿小叶身上重演,她走出了一条新路。我们常说,父母对小孩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我不这样认为,至少在茉莉的例子上,我清楚地看见一个母亲,一步一步地学习爱自己的女儿。
每一个小孩,或者该说每一个人,有其存在的独特性。有太多父母执意要小孩去临摹其他人的行为,复制类似的成功经验,去追求他们眼中的理想人生,圆满他们年轻时未竟的梦,甚至驱策小孩成为“第二个自己”。仿佛一个生命的诞生,是为了满足、成就另一个生命。
>> 我们都怕人生会出差错,但我们更怕人生出差错时,没人给我们担责任。大学要念四年,这么关键的决定,你让出来,让母亲来为你做决定,你让自己成为可怜的受害者,你之后的不顺遂、你的不满,可以全往你母亲的身上扔。你也怕选了外文系后,凡此种种都要自己扛了。”
>> 走入这么多家庭,像是旅行,沿途有不同的人文风景,也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养料。
>> 有个故事我很喜欢,作者描述一位护士长喜欢坐在病人的身边打毛衣。在医院评鉴时,这位护士长遭遇了很大的抨击,说她不务正业,利用上班时间从事个人嗜好。然而,评鉴人员没有注意到,这位护士长打的毛衣,最终是给病人穿的。作者提出一个很特别的观点,她认为,这种看似毫无效率的医疗行为,说不定是最有效的医疗行为
>> 我这才懂了,聆听学生的心事,这种行为看似毫无效率,其实也可能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行为
>> 我观察了好几年,发现在学生“无心读书”的背后,实则藏着很多心事,可能是在学校被欺负了,跟挚友闹翻了,或者觉得老师对自己不太友善,等等。他们不敢提出来,怕被说是借口。
>> 这不只在谈教与学,也适用于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们去凝视一个初衷,静下来,好好想想,把小孩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如《一脉不相承》中的茉莉所言,事情的最初,我们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乐,最后我们的期待却无限制地扩张开来,于是伤害就无可避免,我们也失去了凝视孩子的初衷,曾经在某个时刻,我们光是触摸小孩柔软的掌心就满足不已。
我们可以不再复制这些伤害。
每一个故事看到让人压抑。身在局中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总是迷失方向,违背初心。
细细想来,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有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真是成也父母,败也父母。
在这里我真的没有资格多评论,作为母亲,以前的我跟书中的母亲有一拼,幸运的是我没有一意孤行,不断地反思自省。
阅读了本书,更坚定了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