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故事的基础
这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
这个忧郁的皇帝忽必烈,掌管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可是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没有多大价值,他甚至从未真正拥有过这个帝国。
他只是隐约的感觉到这个庞大的帝国正在慢慢地腐蚀,烂掉,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他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马可•波罗向他讲述着他在旅行中所见过的那些城市:
能占据人的记忆,让人看上一眼就永远也忘不了的城市“左拉”。为了让人更容易记住,左拉被迫永远静止不变,于是就萧条了,崩溃了,消失了。大地已经把她忘却了。
建在一个很深的地下湖上的千井之城伊萨乌拉。在这里,阳光下活动着的一切,都是受地下封闭的白垩纪岩石下的水波拍击推动的。
每年的冬夏至、春秋分都会有人来交换货物的城市欧菲米娅。在这里,人们也交换记忆。
……
听着听着,这个皇帝突然发现,马可所讲述的这些城市几乎都是一样的,仿佛完成那些城市之间的过渡并不需要旅行,而只需改变一下们的组合元素。
于是,忽必烈慢悠悠的说道,现在,我说一个城市,你去找找看存不存在。
等皇帝描述完城市的样子,马可连忙说到,“陛下,你走神了,你刚才打断我的时候,我正在跟你讲它呢”。
马可认为,构成城市的元素并不是凭空胡乱组合的。他说,“城市犹如梦境,是由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之中都隐藏着另外一件。”
忽必烈试图说明自己既无希望也无畏惧,自己的梦境完全是偶然的。
马可微笑道,“城市也认为自己是心思和机缘的产物,但是这两者都不足以支撑起那厚重的城墙。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是七个或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或者在于她能提出迫使你回答的问题,就像底比斯通过斯芬克斯之口提问一样。”
就这样,马可和皇帝继续着之前的对话和描述。有一天,马可对忽必烈说,“陛下,我已经把我所知道的所有的城市都讲给你听了。”
“还有一个你从未讲过。”忽必烈说,“威尼斯。”
马可笑了,“你以为我一直在讲其它的什么东西吗?”
这时,忽必烈像个倔强的孩子,穷追不舍的说道,“当我问起别的城市时,我想听那些城市的事;当我问起威尼斯时,就想听关于威尼斯的事。”
“为了区分其他城市的特点,我必须总是从一座总隐于其后的首要的城市出发。对于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
忽必烈仍试图让他详细的描述他记忆中威尼斯的样子。而马可.波罗却做不到。
“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被抹掉了。”波罗说,“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
每每读到此处,就像是读奥康纳小说时瞥见了其中隐现的“天惠时刻”一样,感觉自己抓到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而书中类似这样惊艳的文字还有很多,卡尔维诺试图用这样的文字来阐释城市与现代性,以及旅行的真谛。
②城市与现代性
卡尔维诺说:“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
书中所写的“看不见的城市”看似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但里面所涉及的环境污染、欲望膨胀等这些问题却是现代都市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这也是其现代性的体现之一。
此外,卡尔维诺在书中对城市进行了分类,“一类是经历岁月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另一类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想想现代的这些城市,似乎都能在这两类形态之中找到自己的归属。
③旅行的意义
这本书中所探讨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旅行”。
卡尔维诺在书中这样写到,“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这大概与我们常说的“在旅行中遇见另一个自己”是一样的意思吧~
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面临无数个向左走向右走的选择,当你选择了其中一个时就注定要舍弃另外一个,就这样,经过无数次选择,才成就了现在的你,而旅行就是要带你去寻找那些曾经你所舍弃的选择和生活,即“不复存在的故我”,而这些已经成为了别人的现在,与你再无瓜葛。
正如马可.波罗所说,“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城市犹如梦境,你从“看不见的城市”里看见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