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63天】
今天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第六章《古诗文教学内容研讨》
《迢迢牵牛星》教学案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古代诗词以其典雅精致、言简意丰而流芳千古,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然而中学古代诗词的教学,现在却面临两个矛盾:1、中学生的读诗激情日渐式微,传统文化底蕴日趋淡薄。
2、古人读诗也写诗,读写相通,诗词中的妙处自然能心领神会。如今的中学生却与古代的诗词相距甚远,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学生读古诗词时,就终究与诗词隔了一层。
《古诗十九首》“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被冠于“五言之冠冕”的称号。第一课时中,学生初读其中的《迢迢牵牛星》,都觉得这诗写得太平常了,看不出它好在哪儿。该案例的执教者顾乐波老师替换字词,探幽式微,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妙,学习写作技巧;再通过拓展课外,举出古今中外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例子,品评作者的情感主旨,让学生的内心与诗人产生了共鸣。第二课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为期一周的准备后,由科代表主持,向全班同学推介《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最后综合评奖。
光读这份教学案例就让我眼含热泪,那么课堂中学生一定心潮澎湃,从而对这首诗,对古诗词产生不同于前的看法。
文言文究竟是什么?文言文究竟读什么?这是决定文言文教学的两大关键问题。但是从文言文教材的编法看,文言文教材的编撰者主要意图还是放在文言文知识上,目的是使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字面意思。从考法上看,重点是考字词句的理解。那么“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就成了多数教师教学文言文的“八字宪法”。作者却认为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也有人加进文学的)、文化。文字层面的内容不是不重要,但是作为古代文化经典,我们应该传承的还是其中的文化精髓;作为当代中学生,要弘扬的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余党绪老师教学《哀江南》这一课时,就将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韵味和文化的视野作为追求的三要素。余老师认为语文课无论怎样翻新,无论怎样百花齐放,语言都是这门课的核心要素。因此,余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朗诵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课文表达的历史沧桑感。课堂最后将《西厢记》《桃花扇》作比较,希望学生能在阅读中形成总结、归纳和比较的思维习惯。从课堂时来看,学生学懂的不只是《哀江南》这一课,还有与之有关的语言背后的文化,汉语背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层感悟。
【阅读记录第293天】
201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