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上海严格的垃圾分类行动,引起了大家的紧张情绪,很多网友甚至说:扛住了上海的高房价,熬过了非人的996,最后却被垃圾分类逼回了老家。
在这之后,很多省份都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甚至北京市发改委还专门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并公开征集意见,限塑令成为强化垃圾分类的“先锋牌”。
曾经,我们只关心过自己的“菜篮子”、“钱袋子”,却很少能注意到“垃圾桶子”。
现在政策倒逼居民垃圾处理行为的规范化,让大家在手忙脚乱之余,开始关注起垃圾分类这件事的本质——垃圾的产生。
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天约产生垃圾约160万吨,每个月以30天计,一年12个月,粗略估算,全国每年垃圾产量超过1.02万亿吨。
如果对于这个庞大的数字没什么概念的话,我们可以平均到人,以14亿人口为准,平均每天人均生产生活垃圾为1.16千克。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那么每天3.48千克生活垃圾,也就是7斤,而这也只是估算到垃圾的重量,可以自行想象如此数量庞大的垃圾处理起来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会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感知到灾难即将来临之前,总有一部分人先醒来。
“零浪费生活”概念,是加拿大人凯特琳·勒布隆和塔拉·史密斯·安斯多夫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2017年的时候,北京一个叫余元的姑娘也成功践行过,这种从源头起减少制造垃圾的行为,也被新华网等各大媒体倡导过。
简单地说,零浪费生活就是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包装(塑料袋、饮料瓶等)、一次性纸巾,同时不过度持有物品,不浪费食物,过绿色、环保的生活。
践行零浪费生活的人各有各的理由,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为了省钱,当然有的人更多的是单纯为了低碳、可持续。
而不管开始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明白怎么做,并真正开始你的行动。
对于初入零浪费世界的人们,《零浪费生活》一书中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做一次垃圾桶彻查。
往往被忽视的垃圾,隐藏着你从未注意过的生活真相。
我家里有三个垃圾桶,分别放在客厅、卫生间和厨房。
当我打开客厅的垃圾桶后,我发现那里有大量的纸抽,因为我们习惯用纸抽代替抹布来擦拭各种污垢:用餐后桌子上的油渍、切完水果的刀、洒在地上的水……
所以我的储藏室里囤了好几大箱纸抽,并且使用速度很快。
其余就是少量的零食包装、水果皮,以及零度可乐的塑料瓶。
当我打开卫生间的垃圾桶,我发现这里虽然只有简单的废弃纸巾,但同样因为会用卫生纸代替抹布擦拭马桶和洗脸池,所以纸巾的使用量超过常规。
最后是厨房,这里有极偶尔出现的外卖包装、正常量的厨余垃圾,还有超级惊人的塑料袋。
每次到超市或市场买菜,由于南方即便是两根小青葱、一头蒜都可以打价签售卖,所以每买一种菜就会扯一个塑料袋,不同卖菜摊位买的不同食物,也会被装进各种塑料袋里。
有时候买一天的菜回来,就能带回来7~10个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五颜六色,团成一团,被塞进垃圾桶里,以致于厨房垃圾桶中塑料袋的体积超过了厨余垃圾。
此外,还会偶尔产生一些装调料的玻璃瓶、装牛奶的纸盒。
本来以为自从奉行极简开始,我的垃圾并不会多,但即便这样也通过翻垃圾桶发现了令人惊人的问题:我在大量地制造废纸和废弃塑料袋。
这也同时代表着对森林的消耗,以及对土壤、大气、海洋的污染。
但我有自信相信,我的垃圾桶内容肯定不是最糟糕的,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同样的方法看看自己每天都在“制造”些什么。
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因为你家除了油腻腻的外卖盒和花花绿绿的饮料瓶之外,别无他物;
或者你能看到大量过期的护肤品、化妆品,都是图颜值买回来又不喜欢,又舍不得扔,一直放到过期才“心安理得”地抛弃;
再或者你能找到很多精美的礼物包装盒,那种一个大盒子,其实只为了装点一瓶很小很小的茶叶或香氛蜡烛,过度的包装只是提高了礼物的价位,对于收礼者的幸福感来说并不会有太大提升……
通过垃圾桶来审视个人生活习惯,虽然听起来不太体面,但效果却无一例外地惊人。
根据《零浪费生活》这本书给出的建议,以塑料袋为重点关注对象,作者是这样避免的:
○ 使用可降解垃圾袋;
○ 用废旧报纸包装物品或垃圾;
○ 不用垃圾桶,用玻璃罐装垃圾。
更进一步地,她还提出了全面减少一次性包装的方法——制作零浪费套包。包里的物品包括:
○ 可重复使用且可折叠的袋子;
○ 不锈钢/玻璃水杯;
○ 不锈钢吸管;
○ 手绢;
○ 非一次性餐具;
○ 小饭盒。
虽然看起来走到哪都背着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会有些麻烦,但对于真正想要开始零浪费生活的人来说,它真的可以解决不少问题:
○ 你可以远离各种塑料袋,直接把买来的菜和水果装进自己的袋子里;
○ 不再喝高糖饮料,多喝白开水或茶,忍不住想喝咖啡或奶茶的时候,可以请服务员把它装进自带的杯子里(很多咖啡店鼓励这样的做法);
○ 有脏的地方用手绢擦拭,每晚清洗即可,你还可以选择各种喜欢的颜色和图案;
○ 带饭上班,给自己和家人准备营养丰富的健康便当,收获同事羡慕的目光。
相信持之以恒,收益的不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还有你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除了这些之外,书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可行性建议,以后会跟大家慢慢分享,同时也会更多地分享一些关于低碳和极简生活的建议,以及我自己践行的体会,希望能够把轻而美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