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周日
今天是小长假的第二天,上午十点我开车拉着姐姐妹妹带着大包小裹去老年公寓看望爸爸。由于过节期间,来看望老人的儿女明显比平时多(院子里停了不少车)。我站在窗口向外看,只见一位行走踉踉跄跄的老太太在遛弯。爸爸对我说,她叫Xx,就一个儿子,工资折在儿子手里,每个月儿子给她来缴费。爸爸对工资折在儿女手里的老人特别藐视,觉得经济说了不算,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看着行走不便且反应迟钝的老人,心里很悲凉,好像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我们每个人迟早都会有这一天?有人会说我好好锻炼身体,就会没有这一天。其实无论你怎样保养锻炼,只是延迟这一天的到来。一般人80岁到来,你90岁甚至100岁到来,只要你活着早晚有一天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地生活一段时间(区分是或长或短)哪也去不了,只能坐在(躺在)轮椅(床上)里慢慢地摇(靠)。没有这个过程,一下子人就没了的,那是少数人修来的福!
中午我们要拉着爸爸去外边吃饭,爸爸说公寓会餐,不吃就亏了?爸爸什么时候都算经济帐。老人们吃饭的时候,我和姐姐去二楼三楼溜达看看。三楼右侧住着卧床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大约有八九位),一个服务员伺候三位(每人给300元),看着躺在床上无助的状态和当年妈妈差不多,心里一酸,眼泪快要流下来了。
谁也别说谁孝顺谁不孝顺?没摊上常年卧床的父母的儿女就没有发言权?伺候人可不是心血来潮,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的事?它是对人长期爱心与耐心的坚守考验。能在人生最后阶段有尊严的活着,这是所有人的奢望,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现在看来爸爸身体尚好,生活完全能自理,不就是我们目前最大的幸福吗?不要不知足,更不要贪得无厌?我在内心里检讨着自己。
去老年公寓走一圈,和去幼儿园走一圈,那心情完全不一样。一个是早晨喷薄而出的太阳般勃勃生机,一个是夕阳西下的余晖(甚至是残辉)般逐渐暗淡(正准备迎接最后的黑暗)。一个是充满希望,一个是面对绝望。
我现在总想琢磨人如何面对“衰老”,如何接受“死亡”才能完成一生的“善始善终”?在人生终点将至的过程中,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生活?积极面对还是消极等待?是接受,是恐惧,还是拒绝?
人们常说,面对死亡80岁的心态和18岁的心态是一样的,甚至更加“贪生怕死”?为什么我们人类对自然规律是如此的抗拒?昨天听《冬吴相对论》说了这么一句话,人们之间的活法可能有许多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都会死去。但我们世俗的价值观是高调宣传如何“抗拒”生老病死?与他做“殊死的搏斗”?才衍生出来大批老人(在人蛊惑洗脑下)不顾一切的倾其所有的去买保健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永远健康”“长生不老”。
是我们的教育中(回避不谈)还是我们的信仰中(没有信仰)没有告诉和渗透人们,要心安理得地遵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欣然“接受死亡”的到来?我们的社会老年人和中年人追求的标准是一样的,活力健康年轻!所以美容美体保健泛滥?其实老年人的追求和中年人应该有所区别?老年人的一生应该是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沉淀,应该比的是看谁更智慧?从目前看智慧老人是越来越少了?不服老(到处逞能)惧怕死的老人是越来越多了?老人多了浮躁与恐惧,缺少了淡定与从容,家里外头地“起幺蛾子”,其实就是在刷“存在感”。他们心里没有底呀,与衰老和死亡做“殊死抗争”?
再过20年等我们60后进入老年行列时,那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空前绝后(空前是一定的,绝不绝后不好说)的真正的“老龄社会”,那时满大街公交汽车上到处都是需要关照的拄着拐杖的老年人。因为我们60后是在多子女家庭长大,我们又是执行计划生育的第一代老年人(60年代是生育高峰,人口基数大),我们是兄弟姐妹集体赡养老人的最后一代儿女,而我们确是无人(头重脚轻一个孩子忙不过来,如果太长寿还有可能面临唯一的子女早世)尽孝的第一代老人(也可能是唯一一代)。想想我们60后还怪可怜的?多数人会以孤独的方式结束一生?我们这一代如何养老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到啥时说啥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