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课手记谈起(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文章几十年来,一直被读者所钟爱,被编者所青睐。所以,我查了现有的几个语文版本,都有这篇散文。只是编排的体例和单元设置不同罢了。几十年来对这篇散文的研究和解读的资料很多,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如何从初一学生的角度去解读和设计教学,这是一个需要根据实际来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
首先,需要关注学情。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小初衔接越来越紧密。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之 比较争强好胜,老师要紧抓这一特点,通过开展: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作为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预习分工要明确,切不可一刀到底,大家都一个预习模式,这样下来,学生的能力素养得不到很好的体验,反而会增加学习的负担,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资料收集是预习的初级阶段,可以分配给知识面窄的学生;朗读预习可以课前实施,重点交给口才优质的学生;研究问题的预习可以让知识广博且善于思考的学生来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各得其所,也迎合了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岂不美哉,乐哉!
其次,从课标要求上确定课堂目标。这是一篇阅读教学的范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7-9年级的阅读有明确要求,结合本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标指导下,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大目标转化成课堂目标。唐少华老师在《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成“课堂教学目标”》一文中提出: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一个核心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即便是有些教学内容能够与几大核心素养都联系起来,能够去体现几大核心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还是需要有取舍,确定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在大的范围类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精准的确立,而从散文教学的规律出发,我设定的目标,综合了课程目标和单元要求,设定如下: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分析散文叙事内容和散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
这个目标的设置上是有很大的取舍的。散文教学不同于叙事性文学教学,但又离不开叙事,因此,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语言特色,把握文章情感就成了教学的基准点。就文章本身来说,百草园的生活和作者渲染的神秘传说,足以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学也容易展开,学生也有兴趣,而对于文章中精彩的描写,就是课堂探究的重中之重。不管是百草园的生活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有在语言上探究,人物形象的探究等不可或缺的要求。这些内容的把握,是为下一阶段情感的萌发做铺垫的。对内容语言特色的探究的透彻,散文情感的探究就会越充分和深刻,这是一个规律性的课堂流程,而且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的生成。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课堂目标却主导课堂目标。需要老师要不断研读课文文本和在单元整体要求下去细化分解的,这是需要老师有独到的思考力和探究的精神,靠蜻蜓点水式的备课或者从众化的备课,是不会在课堂上掀起思想的波澜的,只会使你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庸俗和无味。那样的话,带给你的和带给学生的,将是灾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