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了增加上课时间,增加作业量,大量刷题、测试,找出问题强化,然后再刷题、再测试的教学模式。因为大家发现,这个方法的确能够快速提高考试成绩,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教学周期中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成果。
前些年有一些学校接受了素质教育和减负的理念,在开设正常数量的课目之后,没有额外增加教学负担,腾出时间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结果在几年后的高考中,这些学校的考试成绩反而比以前下降了,原来不如他们的学校赶上甚至超越了他们,社会舆论也认为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了。再往后,优秀学生不愿意选择这些学校,而去追捧那些高考成绩优秀的学校。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固定有限的,把这些时间用在刷题和应试上,他们的应试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用这些时间学习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习艺术化生活的本事,那用在练习应试能力的时间必然减少。
考试是一种能力,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这里同样适用。高考能够考到的知识点是有限的,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设问和解答的角度也是有限的,将这些知识点全都学会,通过大量练习熟悉所有的设问和解答角度,这就是应对考试的最有效策略;这么多知识点中,一定有一些基础知识和高频知识点的考试概率是非常高的,教师能够选择归纳这些知识点,学生再大量刷题,重复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一样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学校想方设法挤占一切可能的时间来增加授课课时,增加作业量,增加考试测验次数,强化考后分析和针对性训练的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就很清楚了。这几乎是唯一一种能够快速提高学生成绩,保证学校社会地位,在社会舆论中获得良好口碑,进而获得良好生源支持的必由之路。
因为对学校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是高考成绩,即使有人口头上说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学校,可现实中老百姓不看别的,只看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考高分,上好大学,将来在生存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评价学校的方式是看毕业生十年、二十年、终生的贡献率,创造力以及他们自己的终生生活幸福指数。还有这些学生终生生活的信息量,有些人将少数几件事重复一生,有些人一生经历、体验丰富多彩,后者的生命信息量必然大于前者。我们也能发现,这些评价方式都是无法落实的,都是无法量化和比较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人的终生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具体实施只能借助于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伟大教育家!
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具有伟大教育家的眼光吗?一位普通城市的教育局长具有伟大教育家的胆略吗?他们真得能够从百年树人的长远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吗?就算有这样的教育家,他们也不能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家长是短视的,他们只要自己的孩子考高分;社会是短视的,他们只看一所学校的考试成绩;官员是短视的,他们只关心自己任期内学校的考试质量。
短视的社会选择了短视的执行者,大家携手剥夺了学生扩大视野,发展创造力,增加综合素养的机会。几十年后的事情谁都说不清,眼下的利益却是相同的。只要高考成绩高,家长满意,社会稳定,校长有功,局长高兴,大家皆大欢喜。就连学生也感恩戴德,多亏学校逼我们苦学苦练,我们才有机会考上一所好大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