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有一句话叫低到尘埃里,
我借鉴来用,
改成低到日子里,
低到柴米油盐酒茶花里,
未尝不是美事。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
思乡之情是最勾不得的。因常年漂泊在外,一年吃不了几顿家人做的饭,通读全书,想必是得到治愈,内心变得敏感而柔软,情感也得以宣泄表达,给家里的一通电话,竟惹了眼泪湾湾。
其实我们大多数都是病人,磕碰多年,心墙牢筑,麻醉了一切柔软,坚强得极度脆弱。数据信息的狂轰滥炸的年代,所谓的高效成功简直是刀山火海,膨胀的欲望,踏着时间碎裂的玻璃渣,披襟斩棘,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
每天下班到家,周身的负能量早已耗尽本就不多的欢喜,郁郁然逃入书里,稍稍喘口气。可仔细想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到底,生活这本书怎么逃都逃不掉的,又岂是几本闲书能等量齐观?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万物归宗,殊途同归,悟什么都一样的吧。能从玉盘珍馐中得道,该是多羡煞旁人。
我特别喜欢书中科普常识的部分,比如为什么拿糖供奉「灶王爷」?「立春」为什么叫「咬春」、「打春」?「端午」为什么是五月初五?诸如此类。这些「干货」经作者掌勺后,立即变得美滋美味,芳香四溢。
立春,素来有「咬春」的说法,食一口辛辣脆口的萝卜,去一去沉了一冬的浊气,万象伊始,人便又活泼起来,万物也活泼起来。……《京都风俗志》书中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意思是在立春的前一天,在宫门前、各地方政府衙门前会塑芒神像和春牛像,等祭典结束后,众人焚打春牛像,人们纷纷把春牛的碎片抢回家,意为吉祥兴旺之兆。故而,又有「打春」一说,颇为传神生动。想想这也是领导层们与民同乐的一件趣事,放在平常,哪个敢去政府大院门前「打砸抢」?
往事漫漶如尘。记不清爷爷上次给我做菜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菜,但一定不是青菜,而且肯定咸到骨子里。爷爷不爱吃青菜,口味重,偏咸辣,这些爸爸都得到真传。好在皆懒得下厨,才没导致奶奶妈妈双双「下岗」。印象中每逢我去爷爷那儿,他都忍不住要露两手,鱼,田螺,红烧肉,细细煮个半天,饭桌上还不断和奶奶做的菜争夺市场。我一口一个好吃,乐得爷爷眼睛都躲进皱纹里。好吃不能肯定,但时光和情感熬成的滋味,怎样都不会难吃。麻芝粿,棉花糖,氢气球,冰淇淋……都是爷爷的味道。「孙女爱吃鱼,爷爷就要会做。」多么霸道宠溺的情感。
吃饭,走路,买菜,都是很简单的事。我们能专注解一道题,专注打场球赛,专注看场电影,但很难专注做一件简单的事。比如每日通勤路上,你完全知道哪里有阶梯,哪里该右转,哪里有小狗,哪里有松动的石砖。所以我通常都是塞着耳机,眼神涣散,充其量也只是专注地走神。前阵子报名学太极,招式没会,唯一的收获估计就是好好走路了。渐渐开始留意脚步重心的转换,前掌后掌贴地的触觉,身体的摆动,呼吸的配合,似乎心也跟着静了下来。这种内观的注意力应是天生的,比如问你,走路是习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我想正常人估计都会下意识试一试吧。所以我们要做的无非是重新唤醒这种专注,细小琐碎,质朴平凡。
好好地吃一棵春笋。 好好地吃一只螃蟹。 好好地吃一个山核桃。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
北宋有个词人,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他说,「何事长向别时圆」,他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他也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曾经沧海,终要回归到清茶淡饭里,不求锦衣玉裘,不必高朋满座,晴思酒,雨思茶,赏月观花,浮生闲暇。
全书共三十来篇随笔,谈吃,谈亲人,谈过去,谈感情……在平凡的琐事中感悟人生,不张扬,不雄辩,只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一个需要认真对待才能温柔的世界。虽然感觉文章品质良莠不齐,但还是很感谢作者,用一年多的时间,烹饪这本暖心的书。柴米油盐酒茶花,想吃的时候有的吃,想爱的时候不必撒谎,诚实谦卑地活在当下,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我是千影鹿,用心写作小女子一枚,点个赞并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