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今宵寒较昨宵多”,明朝王穉登在《立冬》诗中,直接指出了立冬节气的特点。
立冬,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关于四季的划分时间,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立冬初始,水已经能结成冰;立冬之中,土地开始冻结;立冬之末,雉鸡入大水,化为大蛤(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以为雉到了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乃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正所谓“立冬补冬,补嘴空”。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我国古代,立冬有吃饺子的风俗。立冬吃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需吃饺子”的说法,立冬是秋冬之交,饺子不能不吃。正所谓:“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古人为了应对天气寒冷,会专门吃一些温性的肉食,来为身体补充能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在南方,人们在立冬这一天爱吃些鸡鸭鱼肉,滋补身体。有的地区在立冬这天,讲究冬令进补“羊肉炉”、“姜母鸭”,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举杯醉看黄叶地,恍然又是一冬始。
是为2022年立冬。